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顾炎武
释义 Gu Yanwu
顾炎武(1613~1682)(卷名:哲学)

  中国明清之际的经学家、思想家。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2岁入乡学,19岁加入“复社”。遂放弃科举而专务经世致用之学。清兵入关后他曾参加苏州、昆山两次武装抗清斗争。抗清失败,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奔走于大江南北,长期旅居齐、燕,游历西北。在长期游居生活中,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考察了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晚年定居于陕西华阴,终老于山西曲沃。
  顾炎武著述很多,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之余》、《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字》、《石经考》、《求古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五经同异》以及《亭林文集》、《亭林诗集》、《亭林余集》、《明季实录》等。《日知录》是他的代表作。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虽本于宋儒,但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却攻击甚烈。他说:“古今安得别有所谓理学者?经学即理学也。 自有舍经学以言理学者, 而后邪说以起。”“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他以明心见性等学说为空言、清谈,指责说:“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皆知,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学六经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其结果是“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震,而宗社丘墟”。顾炎武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这里的“文”指自身以至于天下国家大事,“耻”指操守气节。他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倾向于唯物主义,他的宇宙观受张载“太虚即气” 的影响,认为 “盈天地之间者皆气也”,基本属于气一元论的范畴。他说:“精气为物,自无而之有也,游魂为变,自有而之无也。”认为宇宙间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变化都只是气的聚散而已。
  在道器问题上,他从“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的思想出发,提出了“非器则道无所寓”的哲学命题,并且把这个命题引入认识论,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在认识论中他提倡“下学而上达”,他所说的“下学”指考察实际的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也就是所说的“格物”,他所说的“上达”指贯通具体事物中的道理和原则,也就是他所说的“致知”。顾炎武在这里接触到了认识论中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关系问题。
  在人性论上,他没有简单地说性是善或是恶,他认为善是就大同而论,也有天生不善的人;有自善而变为不善的人,也有自不善而变为善的人。他还认为人性可变是由于人情可变,但他没有论及人情变化的原因。
  由于阶级偏见的影响,他的政治主张没有摆脱“法古用复”、“则古称先”的老套,但他的“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思想却包含着有利于市民经济利益、符合历史潮流的进步因素。他的均田减租、开矿兴利的主张都有利于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
  顾炎武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的学术思想开清代朴学之风。他的经学之才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难以实现。他的考据、音韵之学则影响着乾嘉以来的考据家和史学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