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顾炎武
释义 Gu Yɑnwu
顾炎武(1613~1682)(卷名:政治学)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绛,字宁人,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学者尊称亭林先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9岁加入政治性的学术团体“复社”,议论朝政,反对宦官权贵。清兵破南京后,他志谋恢复,更名炎武,曾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曾化名蒋山佣,避祸于江南。入清以后,不肯做官,拒绝清政府博学鸿儒科和明史馆对他的征召。他奔走于大江南北与下层社会联系,和江湖豪杰结成秘密团体,进行反清活动。晚年在陕西华阴定居,致力学术,终老于山西曲沃。他学问极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经史百家,以及音韵训诂之学,无不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文集》等。
  在政治思想方面,顾炎武对君权持批判态度,反对把皇家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等同起来。他用“国”和“天下”两个概念来区别一家一姓的王朝和属于人民的天下。认为皇帝一家一姓的灭亡叫做亡国,而政治腐败,人民受苦,谓之亡天下。他认为“保国”是皇帝贵族和大臣们的事,“保天下”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他还提出君民平等的思想,认为皇帝是为民而设的,皇帝和其他各级官员在政治上是平等的,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皇帝作为群众的代表,料理国家事务,没有时间种地,应该给予俸禄月钱,称之“禄以代耕”。皇帝绝对不能自视特殊,更不应该“厚取于民以自奉”。顾炎武反对君主独裁,认为君主独裁必将导致:①严刑峻罚,危害人民。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靠一个人来统治,势所不能,独裁者必然依靠严刑峻罚来维持统治,必然危害人民。②废官用吏,小人得志。在君主独裁政治下,皇帝不信任大臣,必然“废官而用吏”,宵小之徒将会因此得志,误国害民。为了矫正君主独裁之弊,他提出了分权思想。认为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的封建制度和正在实行的郡县制度,两者都有弊病,“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要消除两者的弊病,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亭林文集》卷一《郡县论一》)。具体做法是加强地方官的权力,允许地方官实行世袭制度,以分散皇帝的权力。他不是要恢复封建制度,而是要在郡县制的条件下保存一点“封建之意”,以避免“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弊端。他不赞成法家政治,主张“正人心,厚风俗”,以“礼义廉耻”之道教化人民。
  在学术思想上,顾炎武反对理学空谈,主张学以致用,学术为政治服务。指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同前书,卷四《与人书二十五》)。
  在哲学上,顾炎武的世界观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他赞成 “太虚”、“气”、“万物”一体的学说, 认为“气”是宇宙的实体。对于历来“道”和“器”的争论,他赞同“道寓于器”的观点。他的抗清民族主义立场和学以致用的治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