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预算
释义 yusuɑn
预算(卷名:经济学)
budget
  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家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预算年度)收入和支出的计划。在批准前称预算草案。通常讲预算是指国家预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级政权和各个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的预算,则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
  国家预算  这一预算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和立宪政治的发展相联系的。在封建制国家里,君主对财政收支有支配全权,皇室经费和国家经费没有严格区分。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时,第一步是要求监督和控制财政,政府征税、借款和支出经费,要得到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的同意。审查和通过预算是立宪国家议会权力的表现。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收入和支出计划,要在预算中列明,经过议会审议通过,完成立法程序,然后才能执行。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也须经人民代表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预算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由国务院执行;地方预算须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由地方人民政府执行。国家预算收支反映着整个国家的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预算修正和追加(追减)预算  预算通过之后,如果要进行变动,可以向通过预算的国家权力机构提出预算修正法案。但由于预算修正意味着否定原预算,代之以修正的新预算,所以一般是采用追加(追减)预算的办法,增加(减少)原来核定的预算收入或支出,从而可以不改编原已批准的预算,而又适应新的情况作必要的变动。
  决算  反映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报告文件。决算同预算相对应,有国家决算和地方决算。通过编制和审查国家决算,可以检查国家关于财政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检查预算执行结果和总结预算管理工作的经验。在中国,国家决算与国家预算一样,也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查批准。
  性质和作用  国家预算的性质和作用,由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所决定。资本主义国家预算是资产阶级政府对一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各阶层人民缴纳的税收,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军政费用。它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
  社会主义国家预算作为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任务,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要求有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综合平衡,从而决定了国家有计划组织预算收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地发展,为预算开辟了广阔的财源,保证了收支计划的顺利实现。中国的预算收入,虽然也主要采取税收形式,但各项税收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缴纳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中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节减军政费用,腾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是中国安排预算资金支出的一贯方针。
  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有一级政权就有一级政权的预算。例如,美国有联邦预算和州预算、市预算,日本有中央预算和都、道、府、郡、县、市的预算。各级政权预算管理的权限大体和各级政权的事权相适应。
  中国的预算管理同政权结构相适应,有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州、自治县)三级,综合反映、统筹安排和管理本级预算的收支。但是,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则几经变动,一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办法,一切收支项目、收支办法、开支标准,都由中央统一制定;一切财政收支都要纳入国家预算;预算权限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组织的主要预算收入都统一上交中央,地方的支出统一由中央拨付,地方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不发生联系。地方名为一级预算,实际权限很小。这样做可以使财力高度集中。在建国初期及60年代财政困难时期采行这种办法。②在地方预算收入和支出由中央统一核定的基础上,地方超额完成预算收入任务可以分成,地方预算支出有节余留给地方安排使用,使地方有一定的机动财力,调动了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在1980年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实行这种办法。③划分中央预算收入和地方预算收入来源,各级预算按照本级的收入自主安排自己的支出,收支挂钩,从而使地方预算真正成为一级预算,使财权和事权相适应,调动了各级地方政府广辟财源、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从1980年起实行这种预算管理体制。
  由于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财力充裕,有的地区财力不足,因此中央预算对地方预算、上级地方预算对下级地方预算要进行调剂。预算调剂的方法是:①补助金。即上级预算拨给下级预算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弥补预算收支差额。②收入比例分成或收入共享。即下级预算负责组织实现的收入,要和上级预算比例分成、共同享用。通过预算调剂,保证各级预算的收支平衡,促进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全额预算和差额预算  在中国,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单位预算管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全额预算,即单位预算的全部开支由国家预算拨付。行政机关和没有业务收入或收入很少的事业单位如科研单位、学校等采用这种方法。另一种是差额预算,即单位预算以自己的收入抵补自己支出的一部或全部,按收支差额列入国家预算。有经常性业务收入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剧团等适用这种管理方法。其具体执行中有三种不同的形式:①定额补助。财政机关根据事业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核定收支差额,以后不论情况发生什么变化,都按年初核定的定额由预算拨款补助,自求平衡,节约归己,超支不补。②定项补助。即财政机关根据单位收支的安排情况,对支出中的一项或几项由预算拨款补助,其余支出由其自己的收入抵补。③差额补助。即财政机关根据单位收支情况,年初核定收支差额由预算拨款补助,年终结余缴回预算。
  预算外资金  在中国,指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使用的财政资金。大多有专门的收入来源和特定的支出用途,便于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根据收入状况确定事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因地因事制宜。
  中国原来实行财政和财力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预算外资金为数甚微。1980年后,随着财权的适当分散,预算外资金日益增多。1984年,预算外资金大约相当于预算资金的80%,已经成为发展各项事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地方财政机关掌握使用的自筹资金,如工商税附加、农业税牧业税附加、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等。②部门、企业单位管理使用的各种专项基金,如为维持简单再生产由部门、企业掌管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矿山简单再生产维护费、油田维护费、盐田维护费、育林基金;由企业税后留利形成的企业生产发展基金、企业奖励基金、企业福利基金、后备基金等。③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和以收抵支未纳入预算管理的各项资金,如养路费、公产房租收入、园林收入、中小学学杂费收入、学校劳动收入、环保部门收取的排污费等。④各级机关团体自收自支的零星杂项资金,如房租收入、社会福利收入等。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预算资金的补充财力。国家通过综合财政计划,对预算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引导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合理地加以使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9:3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