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风筝
释义 fengzheng
风筝(卷名:轻工)
kite
  以竹篾等轻质材料为骨架,裱糊绫、绢或纸,并饰以彩绘,利用风力放飞空中的娱乐玩具。中国古代称鸢。江南称鹞。
  沿革  战国时期,墨子和鲁班都曾用木头制成鸟禽状的器械,放之能飞行,称木鸢。汉代开始以竹篾扎作成鸟禽状骨架,上糊以纸,称为纸鸢。南北朝至唐代,纸鸢(鹞)用于军事,传递情报。纸鸢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飞空中因风吹而哨响、弦鸣,声音悦耳,如同筝鸣,所以在宋代又名风筝。清代,中国风筝制作已很精巧。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著有《南鹞北鸢考工记》,总结了风筝制作的技艺经验,是中国古代唯一的风筝专著。1915年,北京和天津的风筝均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中国风筝约在元代传至中近东,16世纪传入欧洲。明代,日本也兴起放风筝的习俗。清乾隆年间(1736~1795),日本长崎地区在端午节还举办风筝赛会。在欧洲,风筝最初是作为科学实验和军事侦察的工具。1752年6月,美国科学家B.富兰克林进行了暴风雨中放飞吊挂金属钥匙的风筝的实验,证明天空中的闪光就是电。这是科学史上的著名事例。
  20世纪,自从出现了飞船、飞机后,作为科学实验和军事工具的风筝已经消失。自50年代以来,欧洲、美洲、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又掀起了风筝热,很多城市成立了风筝协会,放飞风筝成为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1953年,在纽约出版了H.W.福勒的《风筝》一书。此后,有关研究风筝的专著也相继在西方问世。
  制作  分为扎作骨架、裱糊、彩绘 3个步骤。中国风筝大多以竹篾、丝线扎成骨架。竹篾应选取竹节均匀而长,经过自然干燥的为佳,否则会由于竹篾弯翘而使风筝变形,以致放飞时失去平衡。裱糊的材料除绫、绢、纱外,一般宜选用坚韧、受风力强的绵纸。彩绘时,也可在颜料中加入适量的桃胶(阿拉伯胶)、冰糖,使风筝既能防潮,又色泽光亮,增强艺术效果。西方国家已出现以铝合金等轻质材料制成骨架,上粘以塑料薄膜的风筝。
  放飞  一般在野外,风速以每小时12~32公里为好。中国北方放风筝多在清明前后,南方则在重阳前后,因为这时的风有力而向上。放飞风筝时要善于辨风向,识风力,手执引线,运用抽、拉、提、拽、摆等动作,使风筝稳定上升、下降或飞翔。技艺熟练的高手能够一人同时放飞5~6只风筝,并在风筝上附加小钩、竹片,在空中互相竞斗,迫使对方风筝坠落,或因断线而远飞。
  品种和产区  风筝分为硬翅、软翅两大类。硬翅风筝的骨架不能拆卸,受风力强,多见于北方。北京以燕子状的硬翅风筝“黑沙燕”为著名,图案为黑、白两色,线条分明,对比强烈,容易放飞。软翅风筝的骨架可以拆卸,并可装入盒内,便于保存和携带,一般多见于风力和缓的南方。软翅风筝放飞时,其部件可活动。如“龙头蜈蚣”风筝长达100多米,有100多节,龙头双目转动,利爪伸屈;鸟禽式样的软翅风筝,翅翼拍打,奋飞云间;金鱼式样的软翅风筝,头尾摆动,缓缓而游。不少风筝除了附加竹哨、弓弦外,还附加无数彩绸小伞、鞭炮等,在放飞到一定高度后,彩绸小伞自动徐徐降落,鞭炮齐鸣。夜间,在风筝引线上系无数五彩小灯笼,望之如星。此外,还有立体造型的“宫灯”、“花篮”等风筝,彩绘工整,既能放飞,又可作为室内陈设品。
  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区,北方有北京、天津、山东潍坊等地,南方有广东、福建、江苏南通等地。自1984年以来,山东潍坊每年4月举办国际风筝赛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