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香蕉
释义 xiangjiao
香蕉(卷名:农业)
banana
  芭蕉科(Musaceae)芭蕉属(Musa)多年生常绿草本,又名芭蕉、牙蕉。重要的热带果树。原产东南亚(包括中国南部)和印度。汉杨孚著《南裔异物志》(公元63~83)中即有记载。早在1500年前,中国南方已普遍作商品栽培。目前以台湾、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栽培最多。20世纪以来,南北纬30°以下热带、亚热带地区已有104个国家和地区生产香蕉,成为仅次于葡萄、柑橘的大宗水果。以巴西、印度、印尼、菲律宾、厄瓜多尔、泰国为主要产地;墨西哥、哥伦比亚、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国出口也多,年产均在100万吨以上。
  形态和种类  通常所见的香蕉茎干是黄绿色带有紫褐色斑纹的假茎,一般栽培种高2~5米。叶片长约70~130厘米,宽30~50厘米,先端圆钝,叶柄粗短,有叶翼,叶柄基部对称而斜向上,幼叶初抽出时带有紫斑。穗状花序顶生,花淡黄带绿,也有紫色、赤褐色。果梗下垂,小果弯曲,横断面呈五棱形;果皮薄,黄绿色;果肉黄白色有浓郁香味。地下茎长出的吸芽,多呈紫绿色。现今的栽培种类大多为原始野生种尖叶蕉(M. acuminata)和长梗蕉(M.balbisiana)的杂交后代或经演化而成。多数是三倍体。分类比较复杂,但由于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品种数量较少。全世界估计约300个左右的栽培品种,亚洲约有130个,其中40个由体细胞变异而成。中国南方的主要品种有“大种高把”、“大种短把”、“齐尾”、“顿地雷”、“短香蕉”、“油蕉”、“北蕉”、“天宝蕉”、“仙人蕉”、“河口香蕉”等。
  此外,生食蕉的栽培种还有大蕉和粉蕉两大类。大蕉植株较高大;假茎绿色。叶长而大且较厚,先端尖,基部近心脏形;叶柄较长而无叶翼;果较大、身稍直,果皮厚而韧,肉色杏黄柔软无香气;偶有种子;有高型和矮型两个品系,矮型抗风、抗寒、产量较高。粉蕉假茎植株高而细,淡黄绿色带有紫红色斑;叶狭长而薄,基部左右不对称,叶鞘被白粉;果形较短,横断面为圆形,果皮薄而易裂,肉乳白色,软滑清甜。
  生物学特性  香蕉的根系是由地下球茎抽生出的细长肉质不定根,通常2~4条并生,伸展宽度可达1~3米,深可达1米以上;由于根点多滋生于球茎上部,故多水平根。球茎上还着生芽眼,长出吸芽,早期依靠母株供应养分,形成球茎和根系后即成为独立植株。球茎向上伸长的假茎由覆瓦状的叶鞘重叠紧压而成。植株转入花芽形成阶段后,由地下茎的顶生分生组织迅速成长的真茎从假茎中心伸出。大小叶长出30片左右即抽蕾,呈现花序的基部是能结果的雌花,前端是雄花,中性花在中间。香蕉周年可结果。夏秋高温多湿季节从现蕾至收获仅90天左右;而冬春低温干燥季节则要150~180天才能收获。生长最适温度为24~32℃,10~12℃时生长不良,3 ℃时叶片严重冻伤。大蕉和粉蕉较香蕉稍耐寒;由于叶片大,蒸发量大,根浅生,要求有充足水分,但又忌积水。
  栽培管理  香蕉用吸芽繁殖。如需大量繁殖种苗,则可用球茎切块育苗。对土壤要求不严,以栽种于能避风、阳光充足、有水源的地方为宜。春植、秋植均可。亩植株数90~110株,矮生种可增加至150株。空旷透光的蕉园部分植穴可留双芽,以增加抽蕾数。肥水充足产区,还可采用2年收3次留芽法,错开收蕉时间,以增加产量。香蕉速生高产,需肥量大;要充分满足花芽分化前的营养需要,以增加小果梳数。宿根蕉以施过冬肥(10~11月)和促花肥(4~5月)为重点,花期再追施薄肥。需钾肥较多。大蕉、粉蕉的施肥次数和数量可略少。对球茎四周抽生的吸芽一般只留一芽继代结果,其余要及早除去,以免延迟花期、降低产量。抽蕾后期常疏除不能结果的花蕾,以减少养分消耗。蕉果达七八成熟度时即可采收,经催熟后食用,过熟不利贮运。在有台风袭击的地区植后要立柱缚固防风,冬春用薄膜盖顶或包扎果轴。香蕉束顶病在中国为害较重,虫害有香蕉象虫和香蕉卷叶蛾等。
  用途  香蕉果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多糖分,并富含钾和维生素A、C。可鲜食,也可炸食或用以做馅饼和布丁等。
  参考书目
 N.W.Simmonds: Bananas,Longmans, London, 196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