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克思,K.
释义 Makesi
马克思,K.(卷名:外国历史)
Karl Heinrich Marx (1818~1883)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
  家庭和学生时代  1818年5月5日诞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一位律师,太人。母亲罕丽达·普雷斯堡是家庭妇女,荷兰人。1830~1835年,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学习,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立志为人类服务。1835年10月进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起初研究法学,后来主要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成为该派“博士俱乐部”一个颇有影响的成员。1841年初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送交耶拿大学审议。当时他还没有摆脱G.W.F.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这篇论文颇有新意,马克思在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1841年 4月15日未经答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结束大学生活后,本打算去波恩大学讲授哲学。由于普鲁士当局加紧迫害进步知识界,便放弃这一打算,开始从事反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政治活动。1842年写了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揭露普鲁士国家制度的反动本质。1842年 4月开始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15日被聘为该报编辑。此后《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反动当局便在1843年 1月决定,从4月1日起查封《莱茵报》,在这之前对它实行双重检查。3月17日,马克思反对股东们的妥协立场,退出编辑部。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一系列文章,猛烈抨击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公开维护政治上和社会上备受压迫的贫苦群众的利益。这一时期,L.A.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和《未来哲学原理》对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起了积极作用。
  1843年 5月,马克思从科伦来到克罗茨纳赫,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为了弄清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碰到的大量与物质利益有关的社会问题,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批判黑格尔对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理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决定政治。这是马克思向唯物史观迈出的第一步。
  1843年 10月他和燕妮一起到巴黎,与 A.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他深入了解具有革命传统的法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生活状况,对资本主义社会作实地考察,同工人组织和流亡在法国的各国革命者建立联系,并批判地研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著作。这时他的思想发生新的转变,这反映在发表于1844年 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一、二期合刊)上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前一篇批判“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主张“人的解放”即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后一篇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只有它才能实现人的解放,还提出对旧世界必须进行“武器的批判”这一重要思想。这些观点表明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还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他的共产主义思想还有待于科学的论证。《德法年鉴》只出了一期合刊。停刊后,他着重研究政治经济学,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肯定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这是马克思在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这部著作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书中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思辨哲学论证方法的影响。
  1844年8月,F.恩格斯从英国曼彻斯特来到巴黎,会见马克思。在这次历史性会见中,他们倾心交谈,观点完全一致,从此开始他们的伟大合作。第一个成果是合写《神圣家族》。该书绝大部分是马克思写的。他们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马克思进一步论证物质生产对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认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他还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В.И.列宁称这部著作“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
  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阐明实践在社会生活和人的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恩格斯称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845~1846年他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史观,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该书第一章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他们科学地论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物质资料生产一方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生产中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交往关系,交往关系也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之适应的交往形式变成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引起历史上所有制形式的依次更替,这种矛盾表现为各阶级的冲突,表现为思想斗争、政治斗争。他们还根据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的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立牢固的哲学基础。
  1846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在工人中传播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建立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并同工人运动中的错误思潮魏特林主义、蒲鲁东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斗争。1847年初,马克思针对P.-J.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写了《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的改良主义幻想和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方法,用唯物辩证法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它所固有的矛盾,揭露雇佣劳动制度的剥削本质,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性和历史暂时性,探讨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本范畴,还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些策略原则。这部著作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内容。
  1847年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德国工人的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积极参加同盟的改组工作。在1847年6月召开的同盟第1次代表大会上,同盟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担任共产主义者同盟布鲁塞尔区部领导人。同年11月,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 2次代表大会。他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 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该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使命。它论述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它还驳斥了对共产主义的种种诬蔑,批判了各种冒牌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
  参加1848年革命和总结革命经验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巴黎建立新的中央委员会,当选为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无产阶级在这场革命中的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1日共同筹办的《新莱茵报》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辑。“这是当时民主运动中唯一代表无产阶级观点的报纸”。他通过报纸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策略,揭露封建反动势力的阴谋和自由资产阶级的妥协背叛行为,团结国内外的民主势力,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以马克思为首的编辑部实际上成了革命群众运动的司令部。马克思为了发展和壮大民主力量,参加科隆民主协会和科隆工人联合会的工作,同这些组织中的错误倾向作了斗争,并引导这些组织联合行动。随着革命运动在各地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新莱茵报》在1849年 5月19日用红色油墨印了终刊号后,被迫停刊。马克思于 6月初离开德国去巴黎。8月24日又被驱逐出巴黎,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与同盟内部维利希-沙佩尔冒险主义集团作了斗争。1850~185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为此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从1850年 3月创刊到11月共出 6期。杂志连载马克思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他用唯物史观对法国1848年革命前后的历史作了总结,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表述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个概念并阐明它的内容,还提出工农联盟的思想。1850年 3月和恩格斯合写《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这是总结德国1848年革命经验的重要文献。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建立独立政党的必要性,制定无产阶级在未来革命中的策略路线,并对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了全面阐述。1851年底到1852年初,马克思写《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阐明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过去一切革命都使旧的国家机器更加完备,但是这个机器必须打碎。列宁说:“这个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马克思为总结1848年革命斗争经验撰写的这些著作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19世纪50年代是马克思一生中最困苦的时期。贫困的阴影一直笼罩着他一家。全家主要靠恩格斯的支援和马克思为报刊撰稿得来的微薄报酬勉强度日。他没有被贫困压倒,仍然埋头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理论贡献异常丰富。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文章,评述当时国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写了不少论述中国的文章,谴责英、法、俄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这些文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奠定了基础。经过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辛勤劳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手稿后来以编者加的书名《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闻名于世,可以说是《资本论》的最初稿本。他在这部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继唯物史观这一伟大发现之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他为这部手稿写的导言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分析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辩证关系。1858年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计划分 6册出版。后来只写成《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于1859年6月出版。书中揭示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发现了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这一发现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他为该书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又写了一个新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过程中把原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资本论》。这部手稿是《资本论》的第 2个稿本。这一手稿包括后来《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阐述了第二卷和第三卷的部分内容。其中历史文献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一书出版,从1863年8月至1865年12月,他按《资本论》一、二、三卷的内容对第二个手稿进行整理、修改,写成《资本论》第3个稿本。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第二卷和第三卷由于他过早逝世未能最终完成,后经恩格斯整理和增补,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这部著作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作了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共产主义理论完全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仍同各国工人运动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关心工人运动的发展壮大。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出现新的高涨。1864年 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堂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参加了成立大会,被选入领导委员会(10月18日起改称中央委员会,1866年后改称总委员会),并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时期, 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他是国际历次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组织者,亲自参加了1865、1871年伦敦代表会议和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在国际内部领导了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斗争。在国际后期,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他和恩格斯合写的《所谓国际内部的分裂》,批判巴枯宁派无政府主义的反动本质。揭穿他们的两面手法和阴谋活动。通过上述斗争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871年 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马克思十分重视巴黎无产阶级的首创精神,尽力帮助公社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1792~1794)。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这部著作揭露法国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卖国投降和镇压起义的罪行,歌颂巴黎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总结巴黎公社的实践经验,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1872年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后,总委员会迁往纽约,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参加国际的领导工作。但他们继续为国际的事业奋斗。如马克思自己所说:“我将一如既往,把自己的余生贡献出来,争取我们深信迟早会导致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统治的那种社会思想的胜利。”
  伟大一生的最后十年  反动势力的疯狂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极度紧张的忘我劳动,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魔缠身,为完成《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继续收集和研究各种资料,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1872~1875年,他花了很大精力修改《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这个版本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1875年,W.李卜克内西等领导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拉萨尔派领导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决定在哥达召开合并大会,拟定了纲领草案,马克思抱病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通称《哥达纲领批判》。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这一著作批判了拉萨尔机会主义的政治观点、经济观点和策略思想,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以及它们的基本特征和分配原则。提出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这些思想是对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他同恩格斯一起,批判杜林的冒牌社会主义,批判K.赫希贝格、E.伯恩施坦、K.A.施拉姆组成的所谓苏黎世三人团的机会主义,关心欧美国家的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1880年帮助J.盖德和P.拉法格制定法国工人党纲领,支持他们反对可能派的斗争。晚年他还写了大量有关世界史和古代社会的笔记。
  从8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881年12月和1883年 1月他的妻子和长女相继去世。这些打击加重了他的病情。1883年 3月14日马克思的心脏停止跳动,为共产主义战斗到最后一息。逝世后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