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马里旦,J.
释义 Malidan
马里旦,J.(卷名:哲学)
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
  法国哲学家,新托马斯主义的主要代表。1882年11月18日生于巴黎一个笃信新教的律师家庭。1912~1916年期间,曾两度在斯坦尼斯拉公学任哲学教授。1914、1916年分别在巴黎天主教学院和凡尔赛小修道院任教。1933~1944年曾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处讲授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法国驻梵蒂冈大使。后又在巴黎大学讲学,并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晚年一直在法国图卢兹修道院隐居,直至1973年 4月28日逝世。他一生写有60多部论著,主要的有:《柏格森哲学》(1913)、《艺术与经院哲学》(1920)、《完整的人道主义》(1936)、《从柏格森到托马斯阿奎那》(1944)、《基督教与民主》(1945)、《人与国家》(1953)、《道德哲学》(2卷,1960~1962)等。
  马里旦早年是新教徒,信仰H.柏格森哲学。后来由于受法国诗人L.布卢瓦(1846~1917)的影响,于1906年皈依天主教,接受中世纪意大利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转而反对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从此,他把宣传新托马斯主义作为终生事业。他的哲学思想最初在法国颇有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流行于美国。
  马里旦企图调和科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并依靠理性与科学证明宗教世界观的合理性,从而在理性与宗教的调和论上,建立起他的认识论。他认为,感性与理性都属于物质范畴,认识对象是个别的东西,不可能进入抽象概念中去,因而人必须依靠一种“理智之光”获得概念。所谓理智之光,就是上帝赋予的灵魂,通过它,人才得知上帝指示的概念。他认为,上帝是知识的唯一依据和来源,人的认识是先验的,它来自上帝;科学只能认识经验世界,唯有信仰才能认识超验的世界即真正的存在。马里旦还宣扬以上帝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强调抽象的人性与人格。他指出,背叛上帝就是否定人之真谛;要拯救罪恶的社会,就必须皈依上帝。马里旦的理论只是在表面上反对非理性主义,其实质是把宗教信仰放在理性之上,它是反理性、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