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海峡 |
释义 | Taiwan Haixia 台湾海峡(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连接东海和南海的惟一通道。位于中国台湾省和福建省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通常以福建平潭岛与台湾富贵角的连线为其北界,宽约 172公里;以福建省的东山岛与台湾岛的猫鼻头连线为其南界,宽约 370公里。南北长约333公里,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约80米,最大深度约1400米。 海底属东海大陆架区,是亚洲大陆板块和陆缘的延伸部分。地形较复杂,特别是南部,有一群岛(澎湖列岛)分布其间,它与台湾西岸有一宽约37公里的澎湖水道(水深超过 100米)隔开。澎湖列岛以南濒临南海深海盆的边缘,水深大于1000米。南部还有一片浅滩,向西南延伸约 213公里,南北宽约93公里。浅滩外缘水深约36米,最浅处仅8.2米。 海峡中以泥和沙质沉积物为主,近岸泥质多,中部则多沙质。沙质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软体动物残骸及完整的贝壳,浅滩附近沙质沉积物含量可达50%,这类沉积物属古海滨沉积类型。 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域,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或偏南风。海区形状南宽北窄,冬季有明显的狭管效应,风力极强,年大风日数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北部风力大于南部;素以中国近海大风区之一而著称。6~8月台风过境伴有狂风暴雨和大浪,这些气候特点对海峡地区的水文状况有较大影响。 台湾海峡的海流由黑潮分支,南海季风漂流和沿岸流组成。黑潮分支指黑潮在台湾东南分出的、从巴士海峡进入台湾海峡东南部的一支海流,它沿台湾西岸近海向北流动,并在海峡东北与黑潮主流汇合。流速约为18~45厘米/秒;4~5月较弱,9~11月流向稳定,流速较大(67厘米/秒)。冬季因受季风影响,该分支又分出一支向西进入南海东北部,构成南海冬季环流的一部分。黑潮分支系高温高盐的暖水,即使在冬季,表层水温也达24~25°C,盐度一般为34.0~34.5。影响范围仅限于该海峡东侧水深较大的水域。 另一支影响范围较大的是来自南海的西南季风漂流的延续部分。在夏季西南风盛行时期特别强盛。近期研究表明,季风漂流包括两部分:一是粤东近海变性水,它们随季风漂流进入台湾海峡,并在台湾浅滩一带及其东面形成两个小的顺时针涡旋;二是南海季风漂流,这支海流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控制着台湾海峡。近年来调查资料还表明,即使是冬季,南海水仍是海峡中的主要水体。福建泉州以南水域终年存在着自西南向东北流动的南海水,尤其是30米以深的下层更为明显。 台湾海峡的沿岸流包括两部分:一是粤东近岸流,主要出现在夏季,它与南海季风漂流一起向东北方向流动,在台湾浅滩一带与南海水混合,成为西南季风漂流的一部分。二是闽浙沿岸流,冉瓯江、闽江等入海径流与海水混合形成,流幅窄、流速小(仅15~35厘米/秒),且不稳定。东北季风期间,这支沿岸流沿闽浙近岸向西南流动。如以盐度30.0为指标,则这一沿岸流可影响到平潭一带。 由于高温高盐水终年占据海峡东南部,而西北部则受低盐沿岸流影响。因此,温、盐度的分布趋势均为东南高、西北低,夏季水平梯度小、冬季水平梯度大。夏季表层水温25~30°C,盐度33.0~34.0,冬季水温13~24°C,盐度31.0~34.5,河口区域,盐度小于30.0。 潮波从两个方向传入本海域:主支从东海传来,在海峡内由东北向西南传播;另一支是由太平洋经巴士海峡进入南海潮波的一部分,从南向北传入海峡,但前者较弱。两支潮波在台湾浅滩一带相遇形成驻波,使那里潮流大、潮差小。海峡北部和中部,潮汐属规则半日潮,南部属不规则半日潮和不规则日潮。因地球自转偏转力作用,海峡东部潮差远较西部要小。例如,海峡西部福建三沙湾至泉州一带分潮潮差达 4米以上;海峡地区潮流较强,最大可能潮流为75~150厘米/秒。其中北部和南部海域的顶端较弱,流速为100厘米/秒左右;澎湖列岛附近因地形影响,最大可能潮流达200厘米/秒以上。 海浪较大,有明显季节变化:秋冬季大,夏季小。10月至翌年2月盛行北和东北浪,东北浪的出现频率达80%,西岸南侧却多东和东南浪。3~4月偏南浪增多,但东北浪仍占50%。5月浪向多变。6~8月南和西南浪较多。9月偏北浪又占优势。大于 5级浪(波高为1.5~2.4米)的出现频率:10月至翌年2月为48~50%,3~4月和9月为30~40%,5~8月为20%。但最大海浪并非出现在冬季,而是出现在夏季台风期间,台风浪波高达15米以上。 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渔场之一。台湾浅滩一带,是各种经济鱼类产卵和洄游的场所。主要有带鱼、鱿鱼、鳀、鳁、鲔、鲨、黄花鱼等。养殖业很发达,主要有牡蛎、缢蛏、花蛤和泥蚶,藻类有石花菜、坛紫菜,以及南移养殖的海带等。海峡两岸,特别是南部,由于气候条件和海水盐度较高,适宜发展制盐事业,是中国有名的海盐产地,素有“东南盐仓”之称。 近年来的地质勘探资料表明,海峡地区富有油气远景,还有磁铁矿等矿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