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史东山
释义 Shi Dongshɑn
史东山(1902~1955)(卷名:电影)

  中国电影导演、编剧。浙江省杭州人。原名史匡韶。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较深,20岁进入上海影戏公司担任美工师,并在一些影片中扮演角色,还利用业余时间尝试写电影剧本。1925年,他自己编写的剧本《柳絮》为公司采用,并担任导演(上映时改名《杨花恨》),这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他的早期影片,包括《杨花恨》及后来的《同居之爱》(1926),存在唯美倾向,脱离社会现实。1927年,他编导《王氏四侠》,主观上想表现驱除强暴,为祖国斗争的思想,形式上却使影片格调和当时流行的“神怪武侠片”同流,大大损伤积极的意图。1931年,他为联华影业公司导演的《银汉双星》,再次表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
  左翼文化运动兴起后,史东山的艺术观发生很大变化。“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他大声疾呼“要拿起枪到东北去,要投奔义勇军”,同孙瑜、蔡楚生等合作编导反映“一二八”前后民众抗战情绪的《共赴国难》。1932年初,又编导了反映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消除私怨,一起奔赴抗战前线的《奋斗》,这些影片激励了人民的抗日热情。1933年9月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任执行委员。次年初,转入艺华影业有限公司拍片,先后编导影片《女人》(1934)和《人之初》(1935),接着又为新华影业公司编导《长恨歌》(1936)、《狂欢之夜》(1936)、《青年进行曲》(1937),这些影片比较深刻、广泛地触及社会问题,有比较鲜明的时代色彩。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东山由上海赴武汉转至重庆,在当时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工作。这期间,他编导的影片有《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好丈夫》(1939)、《胜利进行曲》(1940)、《还我故乡》(1945)等,反映出他饱满的爱国主义热忱。此外,还导演《蜕变》、《秋收》等舞台剧。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后改称昆仑影业公司)的筹建工作,并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见彩图)。作为史东山的代表作,这部影片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一个基石”。1948年5月,编导了《新闺怨》。同年去香港,不久到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史东山任文化部电影局技术委员会主任。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编导了《新儿女英雄传》(1951),获得1951年第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的导演奖。1952年,与蔡楚生合作拍摄大型纪录片《反对细菌战》。50年代初,他的理论著作《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出版。1955年2月23日去世,终年53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