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鹿野苑佛寺遗址
释义 Luyeyuan Fosi yizhi
鹿野苑佛寺遗址(卷名:考古学)
Ruined Murgadava Buddhist Temple at Sarnath
  印度佛教圣地。为释迦牟尼得道后最初说法之地。位于北方邦瓦拉纳西城以北11公里处,今名萨尔纳特。公元前5世纪佛教盛行后,即成为印度北部佛教中心之一,建有宏大寺院,礼拜极盛。阿育王(前3世纪中叶)时又大事增修,并建立纪念石柱。其后历贵霜、笈多王朝,毁于12世纪阿富汗人入侵之时。中国唐朝高僧玄奘曾游其地,并有记述。考古调查始于19世纪,1905~1928年F.O.厄特尔等人先后5次发掘,已知其地有僧院7座、佛塔2座及佛殿1座,但鹿野苑尤以各时代的雕刻而闻名。
  鹿野苑在阿育王时期的重要遗物是阿育王石柱(见阿育王石刻和石柱)的狮形柱头。据玄奘所记,此石柱高七十余尺,但柱身现已不存,只余柱头。柱头下部作莲花状,中部圆盘刻四个法轮和马、牛、象、狮四兽浮雕,上部则刻四只合体雄狮,柱头经磨光后晶莹清亮,四兽和四狮的形象生动雄伟,富于气韵,是印度古代雕刻的杰作(见彩图)。从艺术形式看,四狮的图案和柱顶各部结构有类似波斯艺术之处,但莲花、法轮都是佛教象征,这是印度匠师融汇本土和外来风格的结果。贵霜王朝时期的重要遗物是名叫巴拉的僧人所献的一尊高达2米的菩萨像,有铭文表明它是迦腻色迦在位第3年时所造(2世纪中叶)。该像和贵霜王朝流行的犍陀罗佛像(见犍陀罗艺术)不同,佛身披轻纱袈衣,褶纹细密,体型圆浑,大眼平鼻,具有浓厚的印度特色,代表着与犍陀罗艺术平行的一种印度本土的佛像传统。这种纯印度式的佛像雕刻在笈多王朝时达于极盛,鹿野苑此时已成为它的一大中心,艺术史上称为萨尔纳特派佛教艺术。笈多王朝时期鹿野苑的最重要遗物即这一艺术流派的杰作──《最初说法佛像浮雕》。浮雕表现释迦盘膝而坐,身后衬一大光轮,轮边饰华丽花带,有两位飞天翱翔于左右,基座上刻六位僧徒面对法轮之像。佛身披纱衣,贴身透体,毫无褶纹,刻制极精,被誉为印度古代雕刻的杰作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