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佐临 |
释义 | Huang Zuolin 黄佐临(1906~ )(卷名:戏剧) ![]() 1937年抗战爆发,黄佐临以论文《莎士比亚演出简史》取得硕士学位,和丹尼一起绕道莫斯科,参加了苏联第五届戏剧节。回国后在重庆国立戏剧学校任教,排练课选了田汉改编的《阿Q正传》,这是他在国内导演的第一个戏。1940年到“孤岛”上海参加了进步剧团上海剧艺社,导演了《小城故事》、《圆谎记》和《边城故事》。1941年秋与吴仞之、姚克等组织了上海职业剧团,上海剧目《蜕变》,由佐临导演,反应强烈,满座一个月,后被租界当局禁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职业剧团解散,黄佐临和主要演员石挥、张伐、韩非等保持联系,不久成立了苦干剧团。 ![]() 1942年“苦干”和“上海艺术剧社”合作,用“上艺”的名义演出了黄佐临导演的《荒岛英雄》和《大马戏团》,他还参加编导了《秋海棠》的一幕,这几部戏都轰动了上海。 1943年,苦干剧团正式以自己的名字演出,在观众中建立了声誉。黄佐临导演了大量不同风格的戏剧,如《夜店》、《梁上君子》、《金小玉》、《林冲》、《乱世英雄》等。抗战胜利后“苦干”解散。 1946年,黄佐临为复社后的上海剧艺社导演了陈白尘的《升官图》,获得成功。演出采取闹剧样式,台上是一张展开的拾元法币;一个大的铜钱,正对着观众,方形的钱眼是门。演员造型漫画化,全剧以泼辣的夸张,多变的节奏,表现了当时统治者的丑恶群像。 解放战争时期,黄佐临转到电影界,在上海文华影片公司导演了《假凤虚凰》、《夜店》、《表》等影片。这些影片也反应了他的进步思想和艺术追求。1948年冬他被邀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剧影工作者协会筹备小组,为迎接解放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佐临的戏剧事业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50年,他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以全部精力投入剧院建设工作。 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51年,他导演了《抗美援朝大活报》,用了不少电影手法,作了打破舞台镜框的处理。1956年导演《布谷鸟又叫了》,勾画出江南水乡的风貌和农民的朴素情感,是一出充满诗意的喜剧。1959年,导演了《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并作了《关于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报告。黄佐临是第一个向中国介绍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人。 50年代,他还导演了《腐蚀》、《美国之窗》、《为了和平》等多部影片。 1962年,佐临在广州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上作了《漫谈戏剧观》的发言,提出写意戏剧观的主张。其基本内容是:在结构上强调衔接性、灵活性,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强调雕塑性和立体感;在表现方式上强调写意性和程式性。他试图找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兰芳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探索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但其基本点仍是介绍布莱希特。 1963年他编导了《激流勇进》,对他主张的写意戏剧观作了有益的尝试。1979年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导演的《伽利略传》是他又一次成功的实践。1987年导演的《中国梦》,通过表演,特别是虚拟动作以至无对象交流及高技术灯光、音响的运用,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写意戏剧观。 戏剧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只就能使人从戏剧观上进行思考以及进入80年代以来全国话剧舞台演出样式的多趋向写意化来看,其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 黄佐临对中国话剧教育事业做过重要的贡献,在重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时就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指导,制定教学方案,付诸实践;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创办了两届学馆,培养了不少演员。截至80年代末,黄佐临导演的剧目有100个,电影12部。他在艺术上不断进行新探索。 黄佐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剧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并当选为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