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俄国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
释义 Eguo Bide Yishi de jingji gɑige
俄国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卷名:经济学)
economic reform under Peter Ⅰ regime in Russia (1697~1725)
  年间沙皇彼得一世在俄国所进行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背景  彼得一世即位后,俄国还是一个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四周处于强国包围之中。在国内,1670~1671年的农奴大起义已被镇压下去。统治阶级认为:俄国的绝对君主专制制度已经巩固,罗曼诺夫王朝的根本利益和中心目标,就是对外扩张,称雄欧洲,首先是夺取波罗的海和黑海两个出海口。为此,就必须把落后的俄国变成军事强国。彼得一世的经济改革,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改革的内容  主要有:①向西欧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学习。1697年彼得一世派遣使团赴欧考察,自己化装同行。他考察和研究了英国和荷兰先进的造船工业,招聘了大批外国技术人才。1698年回国后,他立即创办海军,建造兵舰,建立造船、火药、兵器、炼铁、炼铜等工厂。建立起一支20万人的新式陆军和48艘战船的海军。他还创办了科学院、医药学校,简化俄文字母,采取儒略历法,奖励翻译出版西欧书籍等等,掀起了学习西欧的热潮。②发展工业。彼得一世一方面建立国家工场,下令把乞丐和流浪者编入国家工场实行强迫劳动;另一方面鼓励农奴主在自己领地内使用农奴劳动开办手工业工场;同时鼓励商人购买农奴兴办工场(1721年还颁布了有关法令),为资本原始积累初期工场手工业的兴起,保证了最廉价而又充足的劳动力供应。这样的工场工人,完全与农奴一样,人格上依附于工场主,固定在工场劳动,不得自由离开或转移,工资只等于自由雇佣工人的 1/3、1/4 或更低,工场主通常在附近给工场工人一点份地以代替或抵偿大部分应付的工资。这种工场农奴制,实际上是一种工役制或工奴制。③彼得一世整顿了非常混乱的财政税务制度,把国家财税大权真正集中到沙皇控制的中央政府手里。
  结果和影响  改革以前,俄国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商业有较大发展,但工业非常落后,长期停留在家庭手工业阶段,只有21个手工工场。改革时期,工场骤然增加到205个,彼得在位末年,增加到约240个,工人达14400多人。他死后50年,即1776年,俄国手工工场已发展到478个。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的呢绒、麻布、皮革生产增加了好几倍,造纸、制糖、玻璃、陶瓷等行业都产生了手工工场,在纺织业中已有30多个手工工场。乌拉尔和图拉两个工场手工业基地,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新兴部门造船、冶金和丝绸工业也是这时期建立起来的。1718年俄国铣铁产量达到 650万普特。这时期在私人工场中已出现了雇佣劳动,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彼得一世的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为18世纪俄国强化沙皇专制统治和进行侵略扩张打下了基础。但是彼得一世改革中迅速兴起的工场手工业,绝大多数是以农奴劳动为基础的,这就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