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北朝法规
释义 beichɑo fɑgui
北朝法规(卷名:法学)
  指东晋以后,相继统治中国北部的北魏(386~534)、北齐(550~577)、北周(557~581)等几个封建王朝的法规。北朝法规特别是北魏和北齐法规,上承汉、魏,下开隋、唐以至明、清,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
  北魏法规  北魏又称后魏、元魏或拓跋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魏书·刑罚志》载:“魏初礼俗纯朴,刑禁疎简”,宣帝南迁后,设“四部大人”坐王庭处理辞讼。此时魏尚无监狱和考讯的办法,犯罪案件都是由部族首领临时共同商议处理。东晋建兴三年(315)猗卢自称代王,拓跋鲜卑社会内部发生了显著变化,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加剧,于是“乃峻刑法,每以军令从事”。东晋咸康四年(338)什翼犍即代王位,年号建国,第二年(339)制定法律:“当死者,听其家献金马以赎;犯大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男女不以礼交皆死;民相杀者,听与死家马牛四十九头,及送葬器物以平之;无系讯连逮之坐;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明显地表现了封建法律镇压人民反抗活动、维护贵族专政和财产私有制的阶级实质。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拓跋珪统一拓跋旧部,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改称魏王。登国十一年(396)拓跋珪建天子号,改元皇始。皇始三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即皇帝位,改元天兴。此后,鲜卑族入主中原,成为与南朝对峙统治中国北方的王朝。北魏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十分注意运用法律作为统治手段,他们笼络、重用精通律学的汉族儒士王德、崔浩、高允、游雅、常景等人,编定律令,传授律学,形成北朝律学兴盛的局面。
  北魏法规主要有律、令、格三种形式。
  《北魏律》  根据汉律,参酌魏、晋律,经过多次编纂,最后在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由律学博士常景等撰成,共20篇。以后虽续有纂修,但变化不大。《隋书·经籍志》有《后魏律》20卷的记载,到唐代这部法典已亡失。其篇目从《唐律疏议》中可以看出是:刑名、法例、 宫卫、违制、 户律、厩牧、擅兴、贼律、盗律、斗律、系讯、诈伪、杂律、捕亡、断狱,仅存15篇。其内容在刑法原则方面有:八议、官当、老小残废减罪或免罪、公罪与私罪、再犯加重等。在刑名方面有:死刑(处决方法有、枭首、斩、沉渊、门房之诛);流刑;宫刑;徒刑(有一岁、二岁、三岁、四岁、五岁之差);鞭刑(有四十五、五十、六十、八十、一百,凡五等);杖刑(有一十、三十、五十、一百,凡四等)。在罪名方面有:大不敬、不道、不孝、诬罔、杀人、掠人、盗窃、隐匿户口,以及官吏贪赃枉法等。
  《北魏令》  《唐六典》卷六注说:“后魏初,命崔浩定令,后命游雅等成之,史失篇目。”此令及其后续颁之令,在唐代即已散失。从史书中尚可见到有:品令、 职令、狱官令、田令等。其中太和九年(485)颁布的“田令”,是以封建国家的名义对土地实行分配和调整,推行“均田”制度的法令。此令在当时对限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以及争取劳动人手、开垦荒地、提高农业生产力,都起到一定作用,对后世影响较大。
  《北魏格》 “格”作为一种法律形式是北魏末年出现的。《魏书·出帝纪》载,太昌元年(532)五月丁未诏曰:“可令执事之官四品以上,集于都省,取诸条格,议定一途,其不可施用者,当局停记。新定之格,勿与旧制相连,务在约通,无致冗滞。”“格”是从魏晋的“科”发展而来的,是魏晋以来法律形式的一大变化。《唐六典》卷六注说:“后魏以格代科,于麟趾殿删定,名为《麟趾格》。”《麟趾格》撰成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三年(541),同年班于天下。
  北魏时,作为独立法规形式的“式”也已出现。西魏文帝时,宇文泰辅政,于大统元年(535)主持编定二十四条新制,大统十年魏文帝以其“前后所上二十四条及十二条新制,方为中兴永式,乃命尚书苏绰更损益之,总为五卷,班行天下”(《周书·文帝纪下》),谓之《大统式》。
  北齐法规  北齐取代东魏而建立。其法规主要有律、令、格。
  《北齐律》  北宋天保元年(550),命群官议造《齐律》。 至武成帝河清三年(564),由尚书令高叡等撰成,分名例律、禁卫律、婚户律、擅兴律、违制律、诈伪律、斗讼律、贼盗律、捕断律、毁损律、厩牧律和杂律12篇,共949条(《唐六典》卷六注婚户律作户婚律,贼盗律作盗贼律)。《北齐律》确立了重罪十条,即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和内乱。犯此十罪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隋书·刑法志》)。隋律“十恶”即由此发展而来。《北齐律》是在总结历代定律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又经过当时的律学家封述、封隆长期编纂,因而“法令明审,科条简要”(《隋书·刑法志》),是一部较成熟的律典。后来隋代修律,不沿用《北周律》,而多采用《北齐律》,是有道理的。
  《北齐令》  分“令”与“权令”。《唐六典》卷六注说:北齐“令赵郡王叡等撰令五十卷,取尚书二十八曹为其篇名。又撰权令二卷,两令并行”。《隋书·刑法志》称:权令即“不可为定法者,别制权令二卷,与之并行”。可见“权令”具有暂时作为律令补充的性质。
  《北齐格》  除一般曹司格以外,还有“权格”。《唐六典》卷六注说:“北齐因魏立格,撰权格与律令并行。”于二十八曹以外,针对某一事件临时颁布的,不便编立篇名,故称“权格”,又称“别条权格”。
  北周法规  北周取代西魏而建立。其法规包括制诏、律、令和刑书要制。
  制诏  宇文泰辅政西魏时, 于大统元年(535)三月“命所司斟酌今古,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条新制”(《周书·文帝纪》)。大统七年(541)十一月,又定新制十二条。大统十年七月,命尚书苏绰在三十六条制的基础上,总为五卷;苏绰又制定“六条诏书”,颁行全国,并令百司习诵,非通“六条”,不得为官。诏书第五条“卹狱讼”的内容是:主张刑罚得中,对犯罪案件要按理求情,有疑问就从轻,未弄清案情不随意科罚;随事断理,不积压讼案等。北周初年继续沿用上述制诏。
  《大律》  周武帝时,命赵肃、拓跋迪等撰定法律,至武帝保定三年(563)三月完成,仿《尚书·大诰》,谓之《大律》,计有刑名、法例、祀享、朝会、婚姻等25篇,共1537条,比《北齐律》增加588条。原文早已亡失,在《隋书·刑法志》中有简略记载。例如:不立十恶之名,但重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义、内乱之罪;再犯徒罚,三犯鞭罚,一身永配下役等。《北周律》模仿《尚书》、《周礼》, 杂采魏、晋, 篇章、条目繁多,《隋书·刑法志》说它“比于齐法,烦而不要”。
  《北周令》  编纂年月不详,《唐六典》卷六注说:“后周命赵肃、拓跋迪定令,史失篇目。”《隋书·食货志》中保存了《北周令》的部分内容,如“司均掌田里之政令,……司赋掌功赋之政令……司役掌力役之政令”。
  《刑书要制》  据《周书·武帝纪》载:武帝建德六年(577), 初行《刑书要制》,宣帝时,又加以增补,“为《刑经圣制》,谓之《法经》。”这两个法规是律外的特别刑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7: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