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朝青瓷与白瓷 |
释义 | Beichao qingci yu baici 北朝青瓷与白瓷(卷名:文物 博物馆) Celadon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中国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各朝(420~581)烧制的青、白瓷器。北朝瓷器约始于北魏中晚期。其窑址规模大,作坊密集,生产持续时间长。发现的窑址有河北临城陈刘庄、内丘城郊,山东淄博、寨里、枣庄陈郝村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的北朝墓中已出土很多瓷器。青瓷种类比南方少得多,有碗、杯、盘、高足盘、长颈瓶、玉壶春瓶、四耳罐、双耳罐、钵、莲花尊等。这些器物在造型上很有特点,与南方青瓷有着明显的不同。南方造型讲究,线条细腻流畅,北方粗犷豪放,胎体厚重,结构简练。有的大盘口径达40厘米。碗类器物腹体较深,底部收得很小,下带一圆饼形足。四耳罐一类作品比较粗短,分上下两部分制作,粘对起来成形,腹中部粘对一周凸起的粗棱,竖耳或横耳结实耐用,有的肩部、中腹或下腹部刻出突起的莲瓣,有的模仿当时的青铜器造型,质朴端庄。胎体一般是灰胎或浅灰胎,坚硬厚重,有黑点和气孔。原料中铝含量很高,一般在26%以上,最高达33%;三氧化二铁含量比较低,一般在1%左右;氧化钛的含量较高,大都在1%以上。要求烧成温度较高,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青瓷烧到1200℃时还没有烧成熟。南方青瓷有的不到1200℃就成熟了。北朝青瓷施玻璃质釉,比南方青瓷釉厚,光泽更强,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多数只在肩部或中腹以上施釉,成蜡泪状的流釉现象比较普遍。用线刻、贴塑等技法作出忍冬、莲瓣、联珠、禽鸟、兽头、神仙人物作装饰,如河北景县封子绘和祖氏墓中出土的仰覆莲花尊,颈的上端堆贴6个姿态不同的飞天,中部为宝相花图,下端是四个兽头和两组蟠龙,肩部六个直系,腹部凸塑成上覆下仰的莲花,上段3层,每层依次递长,第3层莲瓣最长,瓣尖向外微卷,每瓣还加饰一片下垂的菩提叶,下段仰莲两层,丰满肥壮。器腹以下收缩为向外微撇的高足,堆塑加刻划作出两层覆莲。器上有盖,与器身协调,也作出莲花装饰,与南方青瓷莲花尊相比更显得宏伟气魄,并有金银捶揲的效果。经化学测试分析,北朝青瓷原料与南方根本不同,属北方瓷土。青瓷工艺虽不如南方成熟,但独具风格,为隋唐时期北方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朝制瓷工艺一个突出的成就就是烧成了白瓷。河北内丘北朝窑址曾发现了白瓷双耳罐等作品,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 (575)范粹墓曾出土了白瓷碗、杯、三系罐、四系罐等器物,也是内丘产品,与同时代的青瓷造型相同。胎泥选择要求较严,含铁量极微,经过初步淘洗,比青瓷细致,没有上化妆土,釉层薄,质地比较滋润,乳白色,普遍泛青,还没有排除氧化铁及其他杂质的干扰,白度不高,氧化焰的控制也不够准确,所以白中泛青,有的四系罐上半部很白,下半部则发青,北朝白瓷尚处于初期阶段。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