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刘禹锡
释义 Liu Yuxi
刘禹锡(772~842)(卷名:哲学)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汉中山(今治河北定县)靖王刘胜的后代。唐德宗贞元年间联登进士、宏辞二科。曾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等职。唐顺宗永贞元年 (805)与柳宗元等一起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等,后因裴度力荐,迁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情谊深厚,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著作称《刘宾客文集》,也称《刘梦得文集》。主要哲学著作是《天论》上、中、下三篇。
  刘禹锡是唐代对于唯物主义学说作出比较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宇宙观,说天国没有意识,不是上帝,而是“有形之大者”,即最大的东西;天的日月星“三光”,以地上的“山川五行”为基础;天是清、轻,地是浊、重,“浊为清母,重为轻始”,故地为天的根基。他认为,整个宇宙存在的基础是物质性的“气”,清浊二气的变化,阴阳二气的作用,促成万物生成;先有植物,后有动物;人则是动物中最有智慧的,能够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而作用于自然界。
  刘禹锡阐发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认为天和人各有各的职能,“天恒执其所能以临乎下,非有预乎治乱云尔;人恒执其所能以仰乎天,非有预乎寒暑云尔”。在他看来,自然界遵循其固有规律,使万物生长变化,不干预人世的治乱;人则运用其特殊的能力,利用、改造自然界,但也不能干预天的“寒暑”,不能改变自然规律。刘禹锡还提出“天非务胜乎人”,而“人诚务胜乎天”,因为“天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天之所能“胜人”,不是有意识的,而是其自然的特性,人却是有意识地“胜天”,能自觉地改变无意识的自然界。刘禹锡这一思想一方面反对了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刘禹锡还对宗教迷信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作了比较深刻的论述。他认为,如果“法大行”,人们就不会迷信宗教,祈求“天”的保佑;如果“法大驰”,人们就必然相信天命,而产生有神论。他以操舟为例,具体地说明当人们认识客观规律,能够支配自然界时,就不会信“天”;相反,不认识客观规律,被盲目的自然所支配,不能掌握自身的命运,就不免信“天”。刘禹锡虽不能科学地阐明有神论产生的根源,但他从社会和认识两方面去揭示有神论产生的条件,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的理论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