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犹言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❸犹言是。用于语中,确指行为的对象。《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❹犹言于此。如:心不在焉;乐莫大焉。《左传·隐公元年》:“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❺犹言于。《尹文子·大道上》:“五色、五声、五臭、五味,凡四类,自然存焉天地之间,而不期为人用。”
❻犹言乃、则。《墨子·兼爱上》:“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❼表决定语气。《史记·儒林列传》:“六艺从此缺焉。”
❽作语助。用于语末表停顿,同“也”。《公羊传·定公四年》:“于其归焉,用事乎河。”
❾作词助。犹然。《礼记·大学》:“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出处:语词卷 • Y • yān • 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