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无所爱恶。《吕氏春秋·知度》:“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高诱注:“虚无,无所爱恶也。无所爱恶则公正,治之本也。”
出处:语词卷 • X • xū • 虚
词条 | 虚无 |
释义 | 虚无 虚无(xū wú) ❶空虚无物。陆机《文赋》:“课虚无而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❷无所爱恶。《吕氏春秋·知度》:“去爱恶之心,用虚无为本。”高诱注:“虚无,无所爱恶也。无所爱恶则公正,治之本也。” 出处:语词卷 • X • xū • 虚 虚无 道教教义重要概念。指道的存在状态。其意义同于“虚”、“无”、“空”。《中和集》:“虚者,大道之体,天地之始,动静自此出,阴阳自此立,万物自此生。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道德经》:“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义疏》:“道之为物也,不有而有,虽有不有,不无而无,虽无不无,有无不定。”道教炼养理论有“十三虚无”之说,即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十三条以虚无为主的养生要旨。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换心弃意,废伪去欲,谓之无。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虚无 法国萨特用语。指意识的特性,显现于与自在存在的关系之中。他认为人在对外界的意识活动中,具有将对象虚无化的特性,即当意识指向某物时,可将某物或周围背景虚无化,以突出事物的主要结构及关系。它源自自为存在(意识),在对外界的否定(虚无化)中,意识可对对象重新分化组合,使其获得对人存在的意义。意识通过不断否定(虚无化)自己已经是的东西,去面对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东西,不断依靠自己去作出选择。萨特通过虚无概念以充分展示人的自由。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存在主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