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词条 | 黄埔军校 |
释义 |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孙中山创办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故称。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党代表。1924年5月成立,6月16日开学。首期学生近500人。以培养革命武装力量,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完成国民革命为宗旨,以政治和军事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为教育方针,以“亲爱精诚”为校训,注意进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和马列主义教育。第一期课程设为学科与术科两类。学科授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兵器、交通、筑城等;术科授制式教练,尤重野外演练,及战斗教练、实弹射击、行军宿营、战斗联络等,皆重实战训练。第二期起分设为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宪兵五科。第四期起又增设政治、骑兵、交通、无线电、航空等科。1925年后,陆续在潮州、南宁、长沙、武汉设分校。1926年3月并入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办之军事学校后,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全称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当年6月北伐兵起,一、二、三期毕业生多编入国民革命军,成为骨干。1927年4月蒋介石政变,校内共产党人被害或被迫离校。1928年3月迁南京,更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0年9月停办。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校 黄埔军校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的军事学校。校址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故称“黄埔军校”。1924年5月成立。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科。规定学制3年,后缩为6个月。1926年3月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8年3月迁南京。1930年9月停办。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叶剑英、聂荣臻等曾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领导工作和其他重要职务。大多数学员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职,也有少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先进分子成为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的骨干。 出处:军事卷 •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著作 • 军队和武职名称 黄埔军校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的军事学校。校址在广州黄埔,故称。1924年6月16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直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契班列诺夫任校顾问长,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熊雄等先后参加政治、军事的教育和领导工作。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科。规定学制3年,后缩为6个月。1926年3月1日改组为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在武汉、潮州、长沙、南宁等地设分校。从1924年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共招收6期学生,总人数达1.2万余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四一二政变后,该校在蒋介石操纵下日益趋向反动,成为国民党培养军政干部的基地。1928年3月迁南京。同年9月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1930年9月停办。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社团、组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