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亚 洲 • 南 亚
词条 | 印度 |
释义 | 印度 印度(India) 南亚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东部与孟加拉国、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和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面积298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人口12.1亿(2011年),居世界第二位。居民有印欧语系的印度斯坦人、马拉地人、孟加拉人、古吉拉特人、奥里雅人、阿萨姆人等;达罗毗荼语系的泰卢固人、泰米尔人、坎拿达人等。全国语言有800种以上,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约80.5%居民信印度教,13.4%信伊斯兰教,余信基督教、锡克教、佛教或耆那教。首都新德里。北部山地属喜马拉雅山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属印度河-恒河平原,是人口稠密地区;南为德干高原,平均海拔约600米,东、西高止山分列两侧,沿海有狭窄平原。东、西海域有拉克沙群岛、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等。重要河流有恒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等。大部属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凉季(10月—次年3月)、暑季(4—6月)和雨季(7—9月)。北部属山地气候,西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西北部为亚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东北部梅加拉亚邦(Meghālaya)是世界降水量最多地区之一,年达4000毫米以上(其中乞拉朋齐多年平均降水量达11500毫米);西北部印度大沙漠不足100毫米。森林覆盖率23%。矿藏有煤、铁、锰、云母、铬、金、铝土、钛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印度河文明。前4世纪孔雀王朝,次大陆基本实现统一。前3世纪佛教兴盛并外传。中世纪小国林立。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16世纪起,葡、法、英等国相继侵入。1600年英国殖民者成立东印度公司,逐步在沿海建立殖民点;1849年占领全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运动高涨,1947年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成立印度共和国。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71%。种植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料、棉花、黄麻、甘蔗、咖啡、茶叶、橡胶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为世界养牛最多的国家。渔业亦重要。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有采矿、机械、钢铁、化工、计算机软件、电力、纺织、食品等。出口珠宝、棉织品、化工产品、皮革制品、锰、铁等,进口石油及其制品、机械、钢铁及其制品、谷物等。铁路总长度属世界前列,是主要运输手段,公路和航运亦重要。旅游业发达。 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亚 洲 • 南 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