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X • xuè • 血
词条 | 血食 |
释义 | 血食 血食(xuè shí) 受祭祀。因祭祀有牲牢,故称。《史记·封禅书》:“周兴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出处:语词卷 • X • xuè • 血 血食 儒教用新宰杀的动物血肉祭神,称为使神灵“血食”。祭上帝或日月诸天神时,一般是将牲畜宰杀后放在柴草上焚烧,称为“柴祀”或“禋祀”。祭地神,则将牲畜血埋入地下,称“瘗”。祭祖时也用牲畜:“先迎牲,杀于庭,取血告于室以降神”(《通典》卷四十七)。依照祭祀的规格,所用牲畜有不同的规定。最常用的有牛、羊、猪,旁及一切家养和野生的动物。所用牲畜须经严格挑选,并在祭前一定日期中单独饲养,有专门官员管理,皇帝在大祭前亲自查看,称“视牲”。天坛、宗庙、社稷坛、孔庙等较大的祭祀场所,都设有宰牲亭,主祭人往往要亲自牵着牲畜去宰杀。祭神时,在献完生食以后才是熟食。南朝梁武帝信佛教,改革祭礼,在祭祀宗庙时,用大饼、蔬菜代替肉食,历史上称为使祖宗“不血食”事件。 出处:宗教卷 • 古代宗教 • 古代中国宗教 • 儒 教 • 礼 仪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