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行为决策理论 行为决策理论 强调决策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论。与决策的理性模型相反,关注在决策过程中导致人们无法做出完全理性行为的心理、社会和环境的因素。以美国学者巴纳德(ChesterBarnard,1886—1961)的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的理论为基础,首先由美国管理学家西蒙和詹姆斯·马奇(JamesG.March)等人提出“有限理性人”的基本假设以及决策的“满意原则”形成,随后由两位美籍以色列学者卡尼曼(DanielKahneman,1934— )和特维斯基(AmosTversky,1937—1996)发展到高峰。西蒙等人认为决策活动受到组织外部环境(如时间、资源等)和内部条件(如认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找到最优方案,因而不可能以“最优化”原则作为最终的决策准则,而只能遵循“满意”原则。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则对决策过程中导致人们无法做出完全理性行为的心理、社会和环境的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人们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和环境的不确定,在决策中依赖一系列简捷化策略,称之为“启示法”,由此带来不可避免的认知和情感偏差,从而影响判断和决策的准确性,他们根据人们对得失感受的不一致性提出前景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金融、投资、营销、组织行为、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处:管理学卷 • 总 类 • 计划 • 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