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词条 | 行先知后 |
释义 | 行先知后 行先知后 中国古代认识论命题。为明清之际王夫之所提出。对“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命题,朱熹予以肯定是为说明“论轻重,行为重”观点,王守仁予以肯定是为说明“致良知”说,王夫之予以肯定是为批判知先行后、知行分离、知行合一诸说。结合孔子“先难后获”思想,提出“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思想(《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认为不从行中得来的知不是真知,本质上是“非知”,如同只有与人对弈,才能知“谱中谱外之理”。不能用“知行合一”来混淆知与行的区别,知行唯其各有致功、各有其效,是以能相资以为用。知行相互渗透,“知行终始不相离,存心亦有知行,致知亦有知行,而更不可分一事以为知而非行,行而非知。”(《读四书大全说》卷三)又强调“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理由是:“知以行为功”而“行不以知为功”,“行可有知之效”而“知不可有行之效”(《说命中二》)。行是更为根本的。清初颜元更强调行在认识中的作用,将王守仁“不行只是不知”命题改为“不知只是不行”。将《大学》的“格物”解释成“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四书正误》),“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存学编》卷二)。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学说、概念、术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