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dǐnɡ  ❶古代炊器。多用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时期,代仍流行。东周代常有陶鼎,作为随葬的明器。古代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如:不免鼎镬。道士则用以炼丹煮药。后来用作香炉。
  ❷古代以为立国的重器。见“定鼎”、“问鼎”。
  ❸鼎有三足,因喻三方并立。如:鼎立;鼎足;鼎峙。
  ❹三公的代称。见“鼎辅”。
  ❺正;当。如:鼎盛。《汉书·匡衡传》:“无说诗,鼎来。”颜师古注:“服虔曰:‘鼎,犹言当也。’应劭曰:‘鼎,方也。’”
  ❻显赫;盛大。见“鼎族”。
  ❼六十四卦之一,巽下离上。《易·鼎》:“象曰 :木上有火,鼎。”又《杂卦》:“鼎,取新也。”因有更新之意。见“鼎革”、“鼎新”。
出处:语词卷 • D • dǐnɡ • 鼎
  肉食器。为青铜礼器中主要的肉食器。三足或四足,双耳。夏代晚期开始出现,沿用至魏晋,在宗庙祭祀、宴享宾客及日常生活中延续了两千余年。《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又“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目前发现的夏代晚期青铜鼎,证明禹铸九鼎的传说是有其物质生产背景的。《左传》中楚庄王问鼎的记载,说明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周礼·天官·亨人》:“掌共鼎镬。”郑玄注:“镬,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孰,乃脀于鼎。”青铜鼎大多用作盛食器而非炊器,仅有少数作为祭器而象征性地烧燎过。西周时产生了表现等级秩序的列鼎制度,奴隶主贵族等级愈高,使用鼎的数量也就愈多。据《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春秋时诸侯卿大夫也用九鼎。东周晚期“礼崩乐坏”,列鼎制度遂不复存在,列国诸侯的青铜鼎各具地方特色。
出处:美术卷 • 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 • 名词术语
  古代炊器和盛食器。多为青铜制。多圆腹,三足,两耳;也有长方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时期,最初作为一种炊器,后用于烹饪或盛放祭祀给神的牺牲,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礼乐制度崩坏以后,鼎的礼器地位有所下降。汉代仍流行。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器物 • 青铜器 • 器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