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心理卷 • 法制心理学
词条 | 犯罪行为 |
释义 | 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criminal behavior) 在刑法学上,指犯罪主体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危害社会、违反刑事法律、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按表现方式,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作为是犯罪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的犯罪行为,称积极的犯罪行为;不作为是犯罪人以消极的不履行义务的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称消极的犯罪行为。在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对犯罪行为的研究上,一般称为“违法犯罪行为”,除上述犯罪行为外,还包括:(1) 主体虽非出于过失或故意,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如精神病人的杀人、放火等危害社会的行为。(2) 虽出自主体的故意和过失,并造成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但按照刑法的规定,不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未成年人的违法行为。(3) 主体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但危害结果尚不严重,不构成犯罪,而应由其他行政法规处罚的行为。如偷盗少量财物,轻微伤害他人身体等。(4) 主体在故意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与犯罪有关的违法行为。如吸毒、卖淫、嫖娼、赌博等。这种扩大了的研究,其目的在于预防犯罪。 出处:心理卷 • 法制心理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