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㊀
  ❶和顺。《诗·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❷比较;较量。如:比贡献;比干劲。《周礼·天官·内宰》:“比其小大与其粗良而赏罚之。”引申为考校。参见“大比
  ❶”。
  ❸比拟;类似。如:寿比南山。《史记·天官书》:“太白白比狼,赤比心。”张守节正义:“比,类也。”
  ❹比照;按照。如:将心比心;比着葫芦画瓢。《韩非子·内储说上》:“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
  ❺向;对。如:用枪比着他。刘若愚《酌中志·忧危竑议前纪》:“今跋中词意所指,直比皇上、贵妃。”
  ❻中国古代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案件比照类似的法律条文和过去的判例作出判决的制度。《秦简·法律答问》:“臣强与主奸,可(何)论?比殴主。——斗折脊项骨,可(何)论?比折支(肢)。”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诏,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比引判例亦自秦汉始,以后历代都实行比的制度。
  ❼《诗》六义之一。古人作诗的一种手法,即比喻。《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❽数学名词。表示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㊁(bǐ,旧读bì)
  ❶并列;紧靠。如:鳞次栉比。《史记·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
  ❷亲近。《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
  ❸勾结。如:朋比为奸。《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朱熹注:“比,偏党也。”参见“比周”。
  ❹近来。《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比阴阳错谬,日月薄食。”
  ❺屡屡;频频。《汉书·景帝纪》:“间者岁比不登。”
  ❻每;连。《汉书·文三王传》:“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
  ❼并;都。《国策·齐策五》:“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比胜。”
  ❽及;等到。《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
  ❾为;替。《孟子·梁惠王上》:“愿比死者壹洒之。”
  ❿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易·比》:“象曰:地上有水,比。”孔颖达疏:“地上有水,犹域中有万国,使之各相亲比。”
  另见pí。
出处:语词卷 • B • bǐ • 比
  见“皋比”。  另见bǐ。
出处:语词卷 • P • pí • 比

    比较两个同类量ab间的关系时,如果以b为单位来度量a,称为ab,所得的数k称为“比值”,记为ab=k=k。“”是比号,比号前的量称为“比的前项”,比号后的量称为“比的后项”。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数  学 • 算 术
  修辞学术语。指比喻和比拟。如《诗·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南宋朱熹《诗集传》:“兴而比也。……以错薪起兴,而欲秣其马,则悦之至。以江汉为比,而叹其终不可求,则敬之深。”这是比喻。又《诗·豳风·鸱鸮》:“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南宋朱熹《诗集传》:“比也,为鸟言以自比也。”这是比拟。
出处:语言学卷 • 修辞学
  中国古代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案件比照类似的法律条文和过去的判例作出判决的制度。《秦简·法律答问》:“臣强与主奸,可(何)论?比殴主。”“斗折脊项骨,可(何)论?比折支(肢)。”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诏,“廷尉所不能决,谨具为奏,傅所当比律令以闻”(《汉书·刑法志》)。比引判例亦自秦汉始,以后历代都实行类似制度。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⑴ 中国古代北方高车、突厥等突厥语族诸民族社会的官职称号。汉文有“靡”、“匐”、“伯克”等多种译写。  ⑵ 旧时哈萨克族游牧宗法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具有法官和部落头人的双重职能。一般具有能言善辩、通晓本民族习惯法,善于处理各类诉讼案件的能力。原由部众从平民中推选,嗣后部分则变成世袭。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 • 西北地区
  毛南语音译。毛南族民歌形式之一。多为青年男女在室外对唱。既有情歌,也有生产习俗歌、时政歌等。内容丰富,常借物托情喻理,生动有趣。演唱时,常由一人领唱,众人唱和,形式较灵活自由。
出处:民族卷 • 中国民族 • 中南、东南地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4: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