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人 物 • 外 国
词条 | 托尔斯泰 |
释义 |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 年在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民的信任。次年游历西欧,写出短篇小说《卢塞恩》,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及其对艺术的蔑视。后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描写贵族青年在哥萨克人中间的生活和感受。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描绘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长篇小说《复活》,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还著有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剧本《活尸》、《教育的果实》等。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出处:宗教卷 • 基督教 • 人 物 • 外 国 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俄国作家、教育家。出身贵族地主家庭,曾就读于喀山大学,游历法、德、意和瑞士等国。19世纪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活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关心农民教育,认为有知识的人有责任为农民子弟开办学校。曾在家乡庄园创办亚斯纳亚·波良纳学校,并协助邻县办起10余所国民小学。教育观上持性善论,提倡自由教育,要求尊重儿童人格和兴趣,珍视和发展儿童创造精神。教育著作有《论民众教育》、《论教育》及详细描述亚斯纳亚·波良纳学校的长篇文章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外国教育史 • 人物 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1828—1910) 俄国作家。1844年入喀山大学哲学系学习,1855年到彼得堡开始文学生涯。1863年起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举世闻名的不朽作品。在美学上对美和艺术的本质提出了独特的看法,创立艺术是情感的交流的观点,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他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标志表达出来。区别真假艺术的标志是感染性,感染性的深浅由所传达的感情的独特性、清晰性和真挚性所决定,最重要的是艺术家的真挚程度。主要著作有《艺术论》等。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人 物 托尔斯泰 ❶阿历克赛·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олстой,1817—1875)。俄国诗人、剧作家。出身贵族。写有长篇历史小说《谢列勃里亚尼公爵》,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和《沙皇波利斯》,主要反映16—17世纪俄国人民的斗争和生活,美化古代罗斯社会。还写有讽刺沙皇官僚的讽刺诗《波波夫的梦》。 ❷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 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民的信任。次年游历西欧,写出短篇小说《卢塞恩》,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及其对艺术的蔑视。后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描写贵族青年在哥萨克人中间的生活和感受。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描绘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上,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抗议。长篇小说《复活》,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还著有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剧本《活尸》、《教育的果实》等。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❸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83—1945)。苏联作家。出身贵族。十月革命前的作品,主要写俄国贵族地主的破产和没落。革命后侨居国外,1923年回国。代表作长篇小说三部曲《苦难的历程》(《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描写十月革命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过程;长篇小说《彼得一世》和剧本《伊凡雷帝》均取材于历史。还写有歌颂察里津保卫战的长篇小说《粮食》(亦译《保卫察里津》)。卫国战争时期写有许多政论和短篇小说,鼓舞人民同法西斯德国进行斗争。还写有科学幻想小说和民间故事。 ![]()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外国戏剧 • 欧 洲 • 俄罗斯 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Толстой,1817—1875) 俄国诗人、剧作家。出身贵族。早年曾在外交部和宫中任职。40年代写有长篇历史小说《谢列勃里亚尼公爵》。主要作品历史剧三部曲《伊凡雷帝之死》《沙皇费多尔》和《沙皇波利斯》,反映16—17世纪三个沙皇的悲剧,对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和宫廷生活有细致的描绘,但美化了古代罗斯社会。还写有讽刺沙皇官僚的讽刺诗《波波夫的梦》等。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俄 罗 斯 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俄国作家。出身贵族。1851年在高加索从军,曾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之战,后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同一时期还创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和《青年》。1856年试图解放自己领地的农奴,但得不到农民的信任,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对此有生动描写。次年游历西欧,写出短篇小说《卢塞恩》,揭露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后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描写贵族青年在哥萨克人中间的生活和感受。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描绘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观发生激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立场。长篇小说《复活》,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作了深刻批判。还著有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活尸》等。创作时期长达60余年,晚年作品深刻反映出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不以暴力抗恶,幻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其作品对世界文学有很大影响。 ![]()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俄 罗 斯 托尔斯泰(Алекс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83—1945) 苏联作家。出身贵族。肄业于圣彼得堡工学院。十月革命前的作品,主要写俄国贵族地主的破产和没落。革命后侨居国外,1923年回国。代表作长篇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包括《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描写十月革命初期和国内战争时期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过程。其中前两部以及长篇小说《彼得一世》和剧本《伊凡雷帝》均获斯大林奖。还写有歌颂察里津保卫战的长篇小说 《粮食》(亦译《保卫察里津》)。卫国战争时期写有许多政论和短篇小说,鼓舞人民同法西斯德国进行斗争。还写有科学幻想小说和民间故事。1939年当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 出处:外国文学卷 • 作家作品 • 俄 罗 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