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言学卷 • 音韵学
词条 | 去声来自[s]尾说 |
释义 | 去声来自[s]尾说 去声来自[s]尾说 音韵学学说。认为汉语的去声是上古时期由于韵尾[s]失落而形成的。法国奥德里古尔(AndréGeorges Haudricourt,1911—1996)《怎样拟测上古汉语》鉴于古汉越语里汉语借字去声与越南语的问声(hoi)和跌声(nga)相对应,例如“露”,越南语lo(跌声),“墓”,越南语ma(问声),以及马伯乐关于问、跌两声来自[h]韵尾,而这个[h]韵尾又来自[s]韵尾的说法,假设上古汉语的去声也是[s]尾失落以后发生的。并且指出,上古与入声[p、t、k]谐声或押韵的去声字应当是[ps、ts、ks],而汉语的读破也应当加一个[s]尾,例如“好”[xau](好的),[xaus](喜爱),“恶”[ak](坏的),[aks](厌恶)。美国梅祖麟《四声别义中的时间层次》进一步证明汉语的去声跟藏文的[s]同源,在去声别义中动词通过加[s]尾变成名词,内向动词通过加[s]尾变成外向动词。加拿大蒲立本(Edwin George Pulleyblank,1922—2013)《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也提出一些例子,如《汉书》中的河名“都赖”,原文是Talas,去声字“赖”有s尾,汉魏佛教译名“阿迦贰吒”,原文是Akanistha,去声字“贰”有s尾,主张去声上古来自[s]尾的说法。 出处:语言学卷 • 音韵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