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因素理论
释义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  即“激励-保健理论”。
出处:心理卷 • 工业心理学 • 管理心理学
双因素理论  亦称“激励保健理论”。一种激励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保健与激励。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这一理论由美国行为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1923—2000)最初于1959年出版的《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提出,在1966年出版的《工作与人性》一书中对该论点从心理学角度作了阐发,1968年又在《再论如何激励职工》一文中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了该理论。按其观点,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往往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等方面,这类因素可称为“激励因素”;而使员工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包括公司的政策和管理、监督、与主管(同事、下属)的关系、工作条件、薪酬、地位及安全感等方面,这类因素可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的满足,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但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只有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使员工满意,并发挥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两个因素彼此相对独立。
出处:经济卷 • 企业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双因素理论  亦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激励理论的一种。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等人提出。认为对人的积极性发生作用的需求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与工作环境、工作关系有关的因素,包括工资、职业保障、职位、安全、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低于劳动者可以接受的水平就会引起不满。激励因素是能直接提高人的积极性、激励人不断上进的因素,包括成就、受信任、晋级、对工作本身的满意感、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及对自己的职业有光荣感等。激励因素的激励作用是无限的,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必须以保健因素获得满足为前提条件。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行政学 • 行政管理理论
双因素理论  亦称“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1923—2000)于1959年提出。核心观点是: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和不满意不是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满意的对立面不是不满意,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而非满意。认为对人的工作积极性发生作用的需要因素可分为两大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未能满足时,员工会产生不满意,当保健因素得以满足时,员工则没有不满意,但保健因素的满足不会带来满足感,更不能导致高水平的激励。为了得到高水平的工作满意感和高水平激励,激励因素必须予以满足。
出处:管理学卷 • 组织行为学 • 个体心理特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4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