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 ⑴ 亦称“禹门”。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和陕西韩城市东北。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名。《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参见“禹门口”(593页)。 ⑵即“伊阙”(942页)。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山、岛屿(坡岭、原、冈、丘、堆、洲等)
龙门 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西山罗汉崖的峭壁上。沿岩间隧道石阶而上可至,由刻有“龙门”2字的石坊入内为石室,名达天阁。阁内供奉一尊魁星,提斗执笔,足踏鳌鱼,形象生动,其他门楹、香炉、台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崖石上精雕细刻而成,浑然一体。室外有月台,护以石栏,凭栏下视,为百丈之悬崖峭壁,有壁联称:“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整段工程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止于1853年(咸丰三年)。身临其境,海天一色,视野广阔,堪称滇中第一胜境。为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文化地理 • 名胜古迹、纪念地 • 云南省
龙门 县名。在广东省中部、东江支流增江上游。属惠州市。面积2 295平方千米。人口35万(2010年)。县人民政府驻龙城街道。明置县。农产有稻、木薯、花生、大豆等,并产竹笋、草菇。矿产有煤、铅、锌、石灰石。工业有采矿、建材、造纸、电力、化肥、陶瓷等。竹席编织为传统手工业。龙始、龙塘等公路经此。名胜有南昆山。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广东省 • 省、市、县(区)
龙门 旧县名。在河北省西北部。明置龙门卫。清初改置龙门县。1914年改名龙关。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河北省 • 旧地名
龙门 镇名。在浙江省富阳市中南部。1950年为龙门乡,以境内龙门山得名。1958年改为公社,1984年复置乡,1993年改置镇。盛产茶叶、金针菜。保存有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及清建同兴塔。孙权后裔集居。公路通市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浙江省 • 镇、区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