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词条 | 扬雄 |
释义 | 扬雄 扬雄(前53—后18) 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以文章名世。早年好辞赋,曾模仿司马相如赋作《长杨》、《甘泉》、《羽猎》诸赋。后主张一切著述都应以“五经”为准则,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乃鄙薄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于语言学,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编成《训纂篇》。另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至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扬雄(前53—后18) 一作杨雄。西汉学者、教育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为人口吃,不善言谈,沉默而精思,以文章名世。早年好辞赋,曾模仿司马相如赋作《长杨》、《甘泉》、《羽猎》诸赋。后主张一切著述都应以“五经”为准则,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乃鄙薄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批判老庄“绝仁弃智”思想,推崇儒家兴辟雍学校,以礼乐教化治国的主张。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充分肯定教育和个人修为对人的决定性影响。认为教师是学问的准绳:“一哄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哄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法言·学行》);教师亦是道德榜样,人格表率:“师者,人之模范也”,是以自身为模型塑造学生;教师作用应当充分肯定:“师哉!师哉!桐(童)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法言·学行》);也对教师提出相应要求,批评“模不模,范不范”现象,告诫师者所为实是在“铸”人,必须“先自治而后治人”(《法言·先知》)。于语言学有深入研究,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仓颉篇》编成《训纂篇》,为早期启蒙教材之一。另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至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扬雄(前53—后18) 一作“杨雄”。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认为“神”(即心理)的作用巨大,并认为智是认识能力。强调认识活动中多闻与守约、多识与求精相结合。(2) 在言语问题上,主张口头言语是“心声”,书面语言是“心画”,两者均为交流思想与抒发情感的工具。(3) 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善恶混”论。人性的善恶主要靠后天的修习。(4) 在学习心理思想方面,主张靠学习来治理学问,靠思考精通知识,靠与朋友之间的研讨而共同提高,靠荣誉来激励学习并坚定信心,靠不断的努力与坚持来获得成功。主要著作有《太玄》、《法言》。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扬雄(前53—后18) 亦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以文章名世,又精语言文字之学,多识古文奇字。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仓颉篇》编成《训纂篇》。著作除《法言》、《太玄》、《方言》外,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清代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汉书》卷八十七有传。 出处:语言学卷 • 语言学人物 扬雄(前53—后18) 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时,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曾作《剧秦美新》以谀莽。为人口吃,不能剧谈,以文章名世。早年好辞赋,曾模仿司马相如赋作《长杨》《甘泉》《羽猎》诸赋。后主张一切著述都应以“五经”为准则,以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乃鄙薄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提出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学说。强调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在社会伦理方面,批判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而重视儒家的学说。认定“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事》)。于语言学,曾著《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为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苍颉篇》编成《训纂篇》。另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杨子云集》,至清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等共四卷,最为详备。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