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词条 | 玄奘 |
释义 | 玄奘 玄奘(602—664)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13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经论。因感国内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世称“新译”。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又口述旅行见闻,门人辩机笔受,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元代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都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人 物 玄奘(602—664)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佛教学者、旅行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13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经论。因感国内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世称“新译”。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又记旅行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所以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著作与人物 • 人 物 玄奘(602—664)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佛教学者、旅行家,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本姓陈,名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后遍访名师,精通经论。因感国内众说纷纭,难得定论,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世称“新译”。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又记旅行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由于他的卓越成就,所以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等,都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