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B • bǎn • 反
词条 | 反 |
释义 | 反 反(bǎn) 通“昄”。见“反反”。 另见fān,fǎn,fàn。 出处:语词卷 • B • bǎn • 反 反(fān) ❶翻案;理直冤案。《史记·平准书》:“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❷(又读fǎn)见“反切”。 ❸通“翻”。倾倒。《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另见bǎn,fǎn,fàn。 出处:语词卷 • F • fān • 反 反(fǎn) ❶与“正”相对或相背。《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亦指对立,不一致。《庄子·天运》:“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引申为反对。如:反浪费;反贪污。 ❷翻转。如:易如反掌。《诗·周南·关雎》:“辗转反侧。” ❸同“返”。归;还。《国策·卫策》:“智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史记·赵世家》:“反高平、根柔于魏。”引申为回转。如:反照;反攻。 ❹背叛;造反。《史记·项羽本纪》:“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❺违反。《国语·周语下》:“言爽,日反其信。” ❻反省。《汉书·谷永传》:“改往反过。” ❼反求。《荀子·荣辱》:“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王先谦集解:“言反求也。” ❽回报;报复。《左传·昭公二十年》:“是宗为戮,而欲反其雠,不可从也。”杜预注:“反,复也。”《孟子·梁惠王下》:“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❾反复。《荀子·荣辱》:“反鈆(沿)察之,而俞可好也。”王先谦集解:“反者,反复也。反鈆察之者,反复沿循而察之。” ❿类推;以此推彼。《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⓫反而。《史记·张仪列传》:“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 ⓬表示反切。如:塑,桑故反。 另见bǎn,fān,fàn。 出处:语词卷 • F • fǎn • 反 反(fàn) 通“贩”。《荀子·儒效》:“积反货而为商贾。” 另见bǎn,fān,fǎn。 出处:语词卷 • F • fàn • 反 反 即“切⑴”。如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宋濂跋本):“东,德红反。” 出处:语言学卷 • 音韵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