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心理卷 • 法制心理学
词条 | 反社会行为 |
释义 |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 与“亲社会行为”相对。违反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损害社会和公众共同利益并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的行为。依据所违反的社会规范的性质,可分为违反强制规范的犯罪行为和违反非强制规范的反道德行为。犯罪行为是最严重的反社会行为,反道德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要比犯罪行为轻。有的表现为个人行为,有的结成团体,危害性更大。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生来就有反社会倾向,只是受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束缚,多数人未能产生反社会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反社会行为通过模仿获得。对条件反射形成中的失误的研究亦发现:若道德感培养欠缺,则难以控制反社会行为;习得的行为规范与社会规范相反,或对不正当行为惩罚的时机把握不当,或未能讲清道理时,会引起反社会行为。 出处:心理卷 • 法制心理学 反社会行为 与“亲社会行为”相对。为了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社会规范,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通常将专门从事反社会行为的小群体称为“反社会群体”。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社 会 学 • 基本范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