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词条 | 王充 |
释义 | 王充 王充(27—约97) 东汉学者、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在美学上主张美与真的统一。提出“真美”,以同“虚妄”相对立,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论文强调实用,提倡通俗,反对崇古。著作有《论衡》。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王充(27—97)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早岁入书馆习字,又学《论证》、《尚书》,日诵千言。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郡县属吏,均因谏争不合而辞去。后家居,从事著述、授徒。一生致力于批判宗教、神学目的论和权威教条,显示出独立精神,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气”本身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自然界的灾异也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衡·论死》)。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思想。提出“禀气为性”,而各人所禀却存在正性、随性和遭性的差异:“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也”;“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论衡·命义》)。禀受“五常之气”有厚薄,人性就有善恶,也就存在“性三品”之分;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关键在人为努力;由此也重视教化作用,要求行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论衡·率性》)。充分肯定教育对于人和社会的作用,提出“人有知学,则有力矣”的命题,认为“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论衡·效力》)。将士人分为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五等,批评当时用人重文吏、轻儒生;批评守一经、诵章句的儒生,也不满博览古今却不擅应用的通人;肯定能融会贯通的文人,十分推崇思想深刻、能著书立说的鸿儒,以之为培养目标。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圣人”,强调“圣人不能生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论衡·知实》);强调求知中的独立思考和求是,“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论衡·薄葬》),凡事都坚持“效验”、“有证”原则;提倡怀疑精神,倡导“问难”、“距师”,甚至不畏惧孔孟那样的圣人。著有《论衡》。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王充(27—约97)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 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同时也主张“不徒耳目,必开心意”,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并强调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但也以为有千岁万世不变的知识和“不可知之事”。主张人性因禀气不同而有善恶,强调人性可以改变。在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机械的命定论,认为个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在美学上主张美与真的统一。提出“真美”,以同“虚妄”相对立,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论文强调内容,提倡通俗,反对崇古。著作有《论衡》。 ![]()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人 物 王充(27—约97)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教学著述。创立以“气”为基础的“元气自然论”,认为“气”为“体”所包含,万物由天地阴阳二气相合产生(“天体合气,万物自生”)。指出气聚为物,物散为气,并划清了气感应思想与天人感应说的界限。对物体运动原因的探讨较前人更进一步,已触及到力、物体运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指出“力重不能自称”。在说明圆球运动的位置改变时,已隐含有“惯性”的概念;在对物体运动快慢的认识中,又初具“速率”的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中最接近于近代力学概念的人物。指出声音的产生是喉舌鼓动空气而发出的,犹如箫笙之声也是空气振动的结果。初步解释了声音强弱和传播远近的关系。还提出了声波犹如水波的见解。认为“近水则寒,近火则温”是“气”的作用所致,指出热传导是气的作用,而且“远近有差”。详细介绍了阳燧取火的方法,多处记载用琉璃或玻璃制作的透镜,并说明人眼的视觉总是有一定限度的。阐述了经过摩擦的玳瑁能够吸引芥籽,具体记载了中国指南针的最初形式:“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在天文学方面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论衡》中的《谈天》、《说日》两篇,认为天地是平行的两个极壳,天体以近为出,远为入;太阳早晚显得小,中午显得大,是因为早晚背景暗,中午背景亮。《书虚》篇,首先认识到潮汐的原因在于月亮的作用,指出“潮之兴也,随月盛衰、小大、满损不齐同”,同时又注意到钱塘江潮水特别大的地理原因是江口有一较高的浅滩,类似门槛,“殆小浅狭”,所以才“水激沸起,腾跃为涛”。还对雷电、风雨等气象现象作比较合理的解释,对长生不老术进行批判,对虫灾提出了一些防治方法。著作宏富,除《论衡》外,还有《讥俗》、《政务》、《养性》等。除《论衡》外,现均已失传。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物 理 • 人 物 王充(27—约97) 东汉哲学家、思想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幼年即好读书,8岁出入书馆,后到京师洛阳。一生主要是学习、教授和著述。主张“唯实事,重效验”。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主张“形存神存、形朽神亡”的形神观和“如无闻见则无所状”的心物观。(2) 描述了感知规律,验证了太阳错觉。(3) 重视思维的作用,主张把“心意论”和“耳目论”结合起来。(4) 论述了情感和智力等问题,论述了情感的两极性和感染性,以及情感对认知的促进作用,认为“情可知”,主张“礼情相应”。主要著作有《论衡》。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王充(27—约97)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 曾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同时也主张“不徒耳目,必开心意”,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并强调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但也以为有千岁万世不变的知识和“不可知之事”。主张人性因禀气不同而有善恶,强调人性可以改变。在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机械的命定论,认为个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在美学上主张美与真的统一。提出“真美”,以同“虚妄”相对立,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论文强调内容,提倡通俗,反对崇古。著作有《论衡》。 ![]()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