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词条 | 王国维 |
释义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 清末民国间学者、词人。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诸生。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叔本华等的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著有《静安文集》。光绪三十三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开创戏曲史研究的风气。辛亥革命起,随罗振玉流亡日本。民国五年(1916年)归国,在仓圣明智大学执教。以遗老自居。从事中国古史、古器物、古文字学的考证,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民国十四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工诗,尤精于词,论词倡“境界说”,强调自然、不隔。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后亦称《王国维遗书》),收其著作四十二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开创研究戏曲史风气。辛亥革命后去日本,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研究,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考释,主张以地下实物材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较早介绍西方教育学、心理学。1901年应罗振玉之邀主编《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学术刊物;当年刊发所译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之《教育学》,是为最早译介的教育学著作;1905年印行为江苏师范学堂学生讲授之《教育学》,是为中国学者最早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先明确提出以培养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多方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为教育目的。较早提出美育应列为学校正式科目。对中国教育学理论建设有较大影响。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今人编有《王国维全集》,收录所著最为齐全。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王国维(1877—1927) 近代金石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旅居日本,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出处:文物考古卷 • 考古 • 考古学一般 • 金石、考古学家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欧洲近代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学部图书局编辑,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美学著作主要有《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等。将中西美学熔于一炉,论述了“美”“崇高”“悲剧性”“游戏”“雅俗”“美育”等问题,提出了“境界”说,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写境”与“造境”等。为中国近代重要美学家之一。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人 物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文化 • 文化事业 • 人物与著作 王国维(1877—1927) 近代金石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旅居日本,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文物一般 • 文博人物 王国维(1877—1927) 学者。字静安,亦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亦称《王国维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中国戏曲 • 作家、演员 • 作家、理论家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留学日本,次年因病回国,从事翻译工作。又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任教,讲授心理学、逻辑学和哲学等课程。1907年根据英文本翻译出版丹麦霍夫丁著的《心理学概论》,1910年(宣统二年)根据日文版翻译出版美国禄克尔著的《教育心理学》。两本译著所用的术语均与现代心理学的术语十分接近,对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著作编为《王国维全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王国维(1877—1927) 近现代学者、古文字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辛亥革命后去日本,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在史学界、古文字学界有很大影响,与罗振玉(号雪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并有“甲骨四堂”之称。1922年后历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四十二种,而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后人又编有《王国维先生全集》等。 出处:语言学卷 • 语言学人物 王国维(1877—1927) 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开创了研究戏曲史的风气,对当时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从此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影响。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四十二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出处: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史学史 • 史料 • 史 学 家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影响。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2月赴日留学,5月因病归国。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6年入京。1907年起,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局编辑和名词馆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开创了中国研究戏曲史的风气。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订文献史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一称《王国维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