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词条 | 王夫之 |
释义 |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南明时在衡山举兵抗清军,战败退肇庆,南明永历帝授行人司行人。至桂林依瞿式耜,瞿殉难后隐伏深山,潜心著述。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研究,尤精经学、史学。在哲学上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指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工词。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永历实录》、《楚辞通释》、《夕堂永日绪论》、《薑斋文集》、《薑斋诗集》等,均收入《船山遗书》。今人辑其诗词文为《王船山诗文集》。 王夫之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今衡阳县曲兰),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后隐伏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用“因缊生化”命题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承认“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同时也认定“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从“道器”关系建立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认为“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习与性者,习成而性与成也”(《尚书引义·太甲二》),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只要尽其所能,则未成者可成,已成者可革,否定了人生而有善恶、智愚和人性不变的说法,充分肯定了教育对人的影响。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知行相资,并肯定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认为为学不但资于见闻,还须由表象而至于道理,喻其所以然。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但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宽以养民”,“以夫计赋役,而不更求之地”;“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也工词曲。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又称船山先生。衡阳(今属湖南)人。曾反清复明,兵败后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勤恳著述四十年。重视赋役制度的改革。认为“以夫计赋役,而不更求之地”的政策有利于抑兼并和农业生产。主张田赋征本色,“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赞成重农抑商,认为“生民者农,而戕民者贾”。著有《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宋论》、《周易外传》等,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今衡阳市)人。晚年隐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后,到广东肇庆,任南明永历帝(桂王)的行人司行人。以弹劾权臣王化澄,险遭冤杀。旋至桂林依督师瞿式耜。式耜殉难后,他即隐居不出。不剃发,筑土室名“观生居”,斗室孤灯,与世隔绝,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又认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在政治上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宽以养民”,“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又以为“大贾富民”为国家命脉所系,若能严惩贪吏,使富民能任便经营,国家就能发达。现代论者认为其观点与英国的洛克和亚当·斯密有近似之处。论史则以民族利益为依归,考订故实亦极周详。善诗文,也工词曲。主要著作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思问录》、《黄书》、《噩梦》、《读通鉴论》、《宋论》、《薑斋诗话》、《楚辞通释》等。在清代长期没有刻印出来,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邓湘皋才刻印其部分著作。同治初,曾国荃才刻印《船山遗书》二百八十八卷。1933年上海太平洋书店本增至三百五十八卷,但没有刊出和已散佚的仍有不少。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清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戏曲作家。字而农,号薑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明亡后曾从事武装抗清活动。后以母病归里,杜门著述。经学、史学、佛学、自然科学著作甚多,诗文亦自成一家。其著作,后人辑成《船山遗书》。作有杂剧《龙舟会》,今存。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中国戏曲 • 作家、演员 • 作家、理论家 王夫之(1619—1692) 明末清初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因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讲学、著述,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后隐伏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达40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宇宙的本原,世上万物无不由气构成。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在形神关系上,主张形不能离开神,正如死去的人虽有耳目,却无法视听;反之,光有神没有形,神就无所依附。(2) 在心物观上,形、神、外物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心理,缺一不可。(3) 在认知心理方面,认为感知的产生依赖两个因素:其一是人的形体(感觉器官),其二就是外物的直接作用。但仅仅通过感官的感知并不能知晓事物,感官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即见闻之知。要真正理解事物还必须经过“虑”即思考。(4) 在智能发展问题上提出竭天论,主张智能发展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 在情欲方面,认为情的产生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性和情的关系上主张性情合一,性合于情中,情包含了性。主张节情寡欲。主要著作有《船山遗书》。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兵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后隐伏深山,刻苦研究,潜心著述垂四十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物理学、数学、地理学都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驳斥朱程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强调“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从“道器”关系建立了他的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否定了人性不变的说法。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尚书引义·说命中》)。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但主张限制君权。对封建帝王据有天下土地为私有的传统主张作了否定,“若土,非王者之所得私”(《噩梦》)。提出“不以天下私一人”(《黄书·宰制》)的主张,对“家天下”的合理性作了批判,认为“王者以公天下为心”(《读通鉴论》卷十一》),天下并非一家的私有物,要“以德之顺逆定天命之去留”(《读通鉴论·叙论一》)。主张宽以养民,任教而不任法。尤重夷夏之辩,“天下之大防二,华夏夷狄也,君子小人也”(《读通鉴论》卷十四)。认定华夏与夷狄的区别是天经地义的,不容混乱,强调宁可失位于贼臣,不可失国于外族。对20世纪初革命派的民族主义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善诗文,也工词曲。著作被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政治上最重要的有《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尚书引义》、《周易外传》、《宋论》、《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四书训义》等。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王夫之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后隐伏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从“道器”关系建立了他的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否定了“人性不变”的说法。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中央集权,但主张限制君权。其散见于各种著述中的法律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强调德教礼化,反对繁法酷刑。主张法律统一,反对法外有例,例外有令。主张人治与法治相结合、良法与贤人相结合,反对单纯任法或单纯任人。主张加强吏治,提倡“严以治吏”、“宽以养民”。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人物著作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薑斋。衡阳(今属湖南)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 学者称船山先生。明亡,在衡山举兵起义,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又到桂林依瞿式耜(1590—1651),后隐伏深山,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主要贡献是在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是客观规律。还用“诚”“实”“有”等概念论述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驳斥程朱关于“理气”的唯心主义观点。用“█缊生化”的命题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承认“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同时也认定“互以相成,无终相敌之理”。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从“道器”关系建立了他的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是随着环境习俗的变化而变化的,否定了“人性不变”的说法。在知行关系上,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和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的论点,强调行是知的基础,“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维护封建中央集权,但主张限制君权。提倡“宽以养民”,“以夫计赋役,而不更求之地”;“轻自耕之赋,而佃耕者倍之”。在美学上主张“神会”“心意为主”“鉴古酌今”,强调情景不可相离。善诗文,也工词曲。著作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 王 夫 之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