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守仁
释义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  明学者、文学家。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以忤刘瑾谪贵州龙场驿丞。后官右佥都御史,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嘉靖初授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隆庆初谥文成。为明代最有影响的理学家,重“知行合一”、“致良知”,谓心即理,心外无理。亦工诗文,不为七子风气所染。有《王文成公全书》。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明代作家
王守仁1472—1529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宁王“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一生热心教育,所到之处讲学不怠。先后创建和兴复龙冈、濂溪、稽山、敷文、阳明等书院,并常主持教席,又于南赣、广西等地推广社学。门人遍及各地。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习陆九渊心学而申发之,成一家之学,以对抗程朱学派。继承、发展“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之说,提出“心即理”说。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学说,将传统伦理道德和道德理性视为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教育的作用在于使人体认“吾心之良知”,以达“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为学“惟求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王文成公全书·紫阳书院集序》)。要求用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达到“万物一体”境界。提出“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旨在反对宋儒如程朱等“知先行后”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常以种树譬喻人的教育和培养,主张人要“随才成就”,“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教育的分寸掌握在“勿助勿忘”(《传习录下》、《传习录上》)。将六经看成是“吾心之记籍”,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记载下来的心之常道,提出“六经皆史”观点,强调为学须求“本原”,即求智慧增长而不拘教条。倡导生动活泼的教学,批评程朱的教学过于拘谨、刻板,要求教者放下架子,“先做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反对当时“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儿童教育,主张顺应“乐嬉游而惮拘检”的“童子之情”施教,通过歌诗、习礼和读书,“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自然日长日化”之境(《语录》)。其学说以反程朱理学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传于朝鲜、日本等国。平生不著书,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王守仁1472—1529  明哲学家、教育家。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讲学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弘治进士。历任刑、兵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谪为贵州龙场(今修文)驿丞。瑾诛,累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进右副都御史。正德十四年(1519年)平定宸濠之乱。嘉靖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总督两广军务,镇压大藤峡瑶、壮等族起义军。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其学说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守仁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明
王守仁1472—1529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余姚(今属浙江)人。构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一套较为完整的“心学”体系。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主张“无心则无身”与“无身则无心”的形神观。主张“心外无物”与“心外无事”及“心外无理”的心物观。主张“知行合一”说,即在知和行是密不可分的前提下,理解认识与活动的关系。继承孟子的“良知说”,将良知解释为“智力潜能”。关于情欲,主张七情说,认为“七情”着于物,便可转化恶的物欲,因此要以“用功克己”和“防于未萌”两种手段节制私欲。重视志与立志。主张性、心、天理、良知是相同的。重视习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方面,提出循序渐进、消化自得、批判创新、相互学习。重视德育教育,提出“立志贵专,启发诱导,迁善改过,责善规过,从言反己,检查督促”的德育原则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注意个别差异,主张因材施教。主要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今本《王阳明全集》(1992年)。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王守仁1472—1529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其集“心学”思想之大成,建构了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与官方的程朱理学不同的政治认知系统,提出建设“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王文成公全书·传习录上》)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断言“纪纲凌夷”的根子,在于人们不明白“良知之学”(《别湛甘泉序》)。认为“有见于良知之学”,“而后天下可得而治”(《答聂文蔚》)。一生极力镇压农民起义,从亲身实践中感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与杨仕德薛尚诚》)。“心中贼”就是人的利欲,由此极力倡导禁欲主义,以为“致良知”并不深奥,其要旨在“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传习录上》)。王门心学政治论开启了明中叶以后政治思想多样化发展的先河,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王守仁1472—1529  明哲学家、教育家。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 世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1451—1510),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认为为学“惟求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王文成公全书·紫阳书院集序》)。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行后”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于儿童教育方面,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语录》)。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还流行到日本。著作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 守 仁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