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弼
释义
王弼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魏晋玄学主要创始人。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开玄学清谈风气。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因事免官,遇疾而卒。认为“道”或“无”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皆由道生”。因“贵无”而“贱有”,并通过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范畴,论证“以无为本”,并据以讨论和解释性与情、圣人与常人、名教与自然等问题。从“凡有皆始于无”,认定自然为本,名教为末;自然为体,名教为用,肯定“名教出于自然”,以援老入儒方式,论证了道德纲常的合理。强调顺应自然的教育,认为“我之教人,非强使从之也,而用夫自然”(《老子注》)。认识论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以意为道与无,不可名状;象即指具体事物与现象,可以言状。意与象、言,犹如鱼与钓筌。求知、为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象、言把握“道”,体悟“无”,“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注《易》偏重哲理,一扫汉代经学繁琐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王弼1331—1394  明凤阳(今属安徽)人。善用双刀,号“双刀王”。元末结乡里立栅,后率部投朱元璋。以功擢元帅。随军北征中原,攻克元都。累官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二年(1379年)以征西功封定远侯。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二十一年,从蓝玉出塞,为先锋,追元嗣主脱古思帖木儿至扑鱼儿海(今贝尔湖),尽获其辎重。后被太祖所杀。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明
王弼226—249  三国魏思想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年少成名,史称其“幼而察慧”,“通辩能言”。得到何晏的赏识,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创玄学之风。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性情与言意两个方面。认为性无正邪善恶而情有正邪善恶。主张情近性,情在性的引导下,可归于正善;反对情远性,情失去性的引导,会归于邪恶。在言意方面继承“言不尽意”说,强调“得意忘言”说,并指出言、象、意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竞事清谈。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而“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认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老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