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学派
词条 | 间离效果 |
释义 | 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 亦译“陌生化”。德国布莱希特用语。指使观众或演员、与剧中人或角色保持一定距离而具有理性判断力。在《戏剧小工具》等著作中提出。布莱希特认为,戏剧具有社会教育作用,为了破除舞台上的“生活幻觉”,使观众理智地从戏剧中受到教育,戏剧应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在演员与角色、观众与剧情及剧情的事件之间制造一种距离,使演员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演戏,观众意识到他是在看戏,不致把观众和演员、演员和角色等同、混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剧中的深刻寓意。这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进入角色”的理论迥然不同。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外国美学史 • 术语 学说 学派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有关表演艺术的概念。指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间离,不合二为一,其目的是让观众与角色保持间离,从而产生观众不移情于角色、不失去思考与判断立场的效果。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戏 剧 • 外国戏剧 • 欧 洲 • 德 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