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变文
释义
变文
变文biàn wén  代的说唱体文学作品之一,又称敦煌变文,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表演时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第一种形式较为常见,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著影响。
出处:语词卷 • B • biàn • 变
变文  唐代以来流行的俗文学说唱故事类作品体裁之一。佛教用来讲述佛经故事,宣传教义。表演时往往与展示图画(变相)相配合。形式约有两种:(1) 散文韵文相间。(2) 全文为散文。第一种形式较为常见,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著影响。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法衣、法器、梵乐、艺术等
变文  唐代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因发现于敦煌石室,亦称“敦煌变文”,或简称“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称为“变文”。内容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宣扬佛教经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形式约有散文韵文相间、全部散文和全部韵文三种。第一种形式较为常见,对后来的鼓词、弹词等有显著影响。这些作品至清光绪末,始在敦煌石室中发现,是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近人王重民等辑有《敦煌变文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文体 作法
变文  简作“变”。唐五代转变的说唱底本。由散文和韵文反复交替组成。韵文多为七言诗体。当散、韵交替之际,必以一定的惯用语句,如“二将斫营处,谨为陈说”,“说其本情,若为陈说”等(《汉将王陵变》),指点听众在听的同时看图画。其图画称为“变相”。据今存变文作品,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三类:(1)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如《汉将王陵变》、《舜子变》等;(2)佛经故事,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八相变》等;(3)当时现实生活,如《张义潮变文》、《张淮深变文》等。约产生于初唐,宋代趋于湮没。其作品于19世纪末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均为写本卷子,其抄写年代大多在晚唐及五代,是研究中国古代说唱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重要资料。已出版的敦煌变文整理本有《敦煌变文汇录》、《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补编》等。
出处:戏剧电影卷 • 曲  艺 • 一般名词
变文  训诂学术语。为了避免前后重复、用字单调、语意不明,或为了增添文辞色彩,撰写和引用文辞时有意使用或改变某些词语。如《庄子·山木》:“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宋国是殷商之后,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云:“此文本当云‘穷于宋周’,变文言‘商周’者,避上文‘宋’字之复也。”又如《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清代王筠《说文句读》云:“《尚书》‘流’、‘放’、‘窜’、‘殛’同意,变词以成文耳。”又如《史记·周本纪》:“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司马贞索隐云:“《国语》云:‘弃稷不务。’此云‘去稷’者,是太史公恐‘弃’是后稷之名,故变文云‘去’也。言夏政衰,不窋去稷官,不复务农者也。”
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