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王霸
释义
王霸
王霸wánɡ bà  春秋时,天子为诸侯国的共主,称“王”。强有力的诸侯纠合各国,尊王室,抵御外族,称“霸”。战国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为王道,以武力结诸侯为霸道。《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出处:语词卷 • W • wánɡ • 王
王霸?—59  东汉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西)人,字元伯。少为狱吏。昆阳之战时随刘秀袭破王寻所部新莽军。又至河北,追斩王郎,得其玺绶,封王乡侯。刘秀称帝后更封富波侯。与诸将破苏茂、平河南、击卢芳,数有战功。后任上谷太守二十余年,治飞狐道,筑亭障二百余里。凡与匈奴、乌桓大小数十百战。曾上言宜与匈奴和亲。是后南单于、乌桓降服,北边安宁。定封淮陵侯。永平二年(公元59年)病免,旋卒。明帝时图画功臣,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东 汉
王霸  唐末黄巢年号(878—880)。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年 号
王霸  即王道和霸道。中国历史上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两种统治方法。最初王霸两字不含褒贬之意,亦无明显对立。春秋时,周天子为诸侯国的共主,称“王”。强有力的诸侯纠合各国,尊王室,抵御外族,称“霸”。战国儒家按照自己的政治观点赋予王霸以具体含义。孔子在评价管仲时,曾指出他相齐桓公虽霸诸侯,但“不以兵车”,可以称为仁。孟子明确指出了“以德行仁者王”和“以力假仁者霸”的观点,认为主张以仁义之道治理国家的就是王道,而主张以暴力作为统治方法的理论就是霸道。商鞅曾以霸道说秦孝公,并在秦国实行霸道。荀子认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王夺之人,霸夺之与”(《荀子·王制》),王霸只是程度不同,主张“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重王道不反对霸道。汉代学者主张王霸并用。汉宣帝宣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都王霸并用。王道路线的重点在于保民、行德和服民心,霸道路线的重点在以力服人。虽然,霸道也讲仁义,但仁义只是力的掩饰。王霸之争与德刑之争相辅相成、紧密相联,贯穿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议论治国方略的主线。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和学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