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言学卷 • 音韵学
词条 | 古无去声说 |
释义 | 古无去声说 古无去声说 音韵学学说。清代段玉裁所创关于《诗经》时代只有平声、上声和入声,而没有去声,去声是从魏晋时代开始产生的学说。段氏《六书音均表》云:“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意谓汉语在《诗经》时代以前只有平声和入声,到《诗经》时代,由平声分化出上声,而到魏晋时期,又由上声和入声分化出去声。王力《汉语史稿》同意段氏之说,但提出“如果认为同一声符的去入声字完全同音(如‘试’,‘式’),就没有法子解释后代的分化现象”,因此主张先秦汉语的声调“分为舒促两大类,但又细分为长短。舒而长的声调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声调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我们一律称为入声。促而长的声调就是长入,促而短的声调就是短入”。“中古的去声字有两个来源:第一类是由入声变来的”,“第二类的去声是由平声和上声变来的”。 出处:语言学卷 • 音韵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