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ɡǔ  见“角角”。  另见jiǎo,jué,lù。
出处:语词卷 • G • ɡǔ • 角
jiǎo,读音jué  ❶有蹄类动物头顶或鼻前所生的较硬的突起物,上端一般较尖。有防御、攻击等功能。如:犀角;鹿角。
  ❷形状像角的东西。如:菱角;皂角;豆角。参见“角黍”。
  ❸额骨。《后汉书·光武帝纪上》:“隆准日角。”李贤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云:“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
  ❹古时男孩头顶两边留发为饰之称。如:总角。《礼记·内则》:“男角女羁。”郑玄注:“夹囟曰角。”孔颖达疏:“两旁当角之处,留发不剪。”
  ❺隅;角落。如:墙角;拐角;转弯抹角。
  ❻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如:画角;号角。《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周武帝乃驻马,鸣角收兵。”
  ❼执其角。《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人角之,诸戎掎之。”引申为迎击。《后汉书·袁绍传》:“大军泛黄河以角其前,荆州宛叶而掎其后。”
  ❽斜。《文选·潘岳<射雉赋>》:“奋劲骹以角槎。”李善注:“角,邪也;槎,斫也。”
  ❾古代量器。《管子·七法》:“斗,斛也;角,量也。”尹知章注:“角亦器量之名。”后用为酒的计量单位。《水浒传》第十一回:“先取两角酒来。”又旧称一封文书为一角文书。
  ❿量词。指从整块中分出的一小块。如:一角饼。
  ⓫俗称“毛”。中国辅币名。人民币10角等于1圆,1角等于10分。
  ⓬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夹成的平面图形。这点称为角的顶点,射线称为角的边。如:锐角;直角。
  ⓭星官名。二十八宿之一。即角宿。苍龙七宿的第一宿。
  另见ɡǔ,jué,lù。
出处:语词卷 • J • jiǎo • 角
jué  ❶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出现于代和西周初期。《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❷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角色。如:名角;主角。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这声音便是那二十三岁不曾娶妻的那傻角。”
  ❸较量;竞争。如:角力。《汉书·谷永传》:“角无用之虚文。”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搅搅争附托,无人角雄雌。”也指衡量,考察。《孙子·虚实》:“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❹五音之一。见“五音
  ❶”。
  另见ɡǔ,jiǎo,lù。
出处:语词卷 • J • jué • 角
  见“角里”。  另见ɡǔ,jiǎo,jué。
出处:语词卷 • L • lù • 角
  有蹄类动物头顶或鼻前所生的凸起物。有防御、攻击等功能。依起源和构造不同,一般分为三种:(1) 角质纤维角,系表皮角,由角质纤维凝合而成,无角柱,终生不脱换,如犀角;(2) 空角,亦称“洞角”、“虚角”,由骨质的角柱和包围角柱的角鞘所成,如牛角和羊角;(3) 实角,由角柱和外包有毛茸的皮肤所成,后来皮肤脱落,露出角柱,生殖季节以前脱换新角,分叉而称“叉角”,如鹿角;但长颈鹿的角,终生包于皮肤中,永不脱换。
出处:生命科学卷 • 动物部分 • 脊椎动物与人体解剖名词
  由一点发出的两条射线所夹成的平面图形。这点称为角的顶点,射线称为角的边。当构成角的两边的射线方向相反时,所夹的角称“平角”。平角的一半称“直角”。平角的两倍称“周角”。小于一个直角的角称“锐角”,大于一个直角而小于一个平角的角称“钝角”。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起始位置顺着指定的方向转到终止的位置而形成的。习惯上,把射线绕逆时针向旋转生成的角,称为“正角”;按顺时针向旋转生成的角,称为“负角”。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数  学 • 几何 • 拓扑
  古代温酒、盛酒器。青铜制。自口缘以下形制与爵同,无柱,口缘两端皆作爵尾状,多有盖,盖上有提手。流行于殷代至西周早期,其后未见。铭文中无自名,角之名始见于宋《宣和博古图》,取其两尾形似两角名之。
出处:文物考古卷 • 文物 • 器物 • 青铜器 • 器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