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译自梵语Vimukti,又译“毗木叉”。佛教用以指修道到了最后阶段,从而摆脱世俗烦恼和束缚而自由自在。源于古印度的从轮回中解脱之说,为佛教所采用。因释迦牟尼从烦恼中解脱而得涅槃,故与“涅槃”同义。小乘佛教以个人解脱为目的。大乘佛教则讲求解脱与救济众生一并考虑,重视六波罗蜜的利他行,认为一切皆无实体,因而主张解脱亦无实体。
❸泛指摆脱苦恼、困境、麻烦等。如:现在我总算解脱了。《水浒传》第十四回:“我着甚来由,苦恼这遭!多亏晁盖完成,解脱了这件事。”
出处:语词卷 • J • jiě • 解
词条 | 解脱 |
释义 | 解脱 解脱(jiě tuō) ❶解除;释放。如:解脱桎梏;解脱罪责。《汉书·赵广汉传》:“幸逢赦令,或时解脱。” ❷译自梵语Vimukti,又译“毗木叉”。佛教用以指修道到了最后阶段,从而摆脱世俗烦恼和束缚而自由自在。源于古印度的从轮回中解脱之说,为佛教所采用。因释迦牟尼从烦恼中解脱而得涅槃,故与“涅槃”同义。小乘佛教以个人解脱为目的。大乘佛教则讲求解脱与救济众生一并考虑,重视六波罗蜜的利他行,认为一切皆无实体,因而主张解脱亦无实体。 ❸泛指摆脱苦恼、困境、麻烦等。如:现在我总算解脱了。《水浒传》第十四回:“我着甚来由,苦恼这遭!多亏晁盖完成,解脱了这件事。” 出处:语词卷 • J • jiě • 解 解脱 译自梵语Vimukti,亦译“毗木叉”。佛教教义名词。用以指修道到了最后阶段,达到摆脱世俗烦恼和束缚而自由自在的状态。源于婆罗门教的从轮回中解脱之说。因释迦牟尼从烦恼中解脱而得涅槃,故与“涅槃”同义。小乘佛教以个人解脱为目的。大乘佛教则讲求解脱与救济众生一并考虑,重视六波罗蜜的利他行,认为一切皆无实体,因而主张解脱亦无实体。 出处:宗教卷 • 佛教 • 教 义 解脱 译自梵语Vimukti,亦译“毗木叉”。佛教用以指修道到了最后阶段,从而摆脱世俗烦恼和束缚而自由自在。源于古印度的从轮回中解脱之说,为佛教所采用。因释迦牟尼从烦恼中解脱而得涅槃,故与“涅槃”同义。小乘佛教以个人解脱为目的。大乘佛教则讲求解脱与救济众生一并考虑,重视六波罗蜜的利他行,认为一切皆无实体,因而主张解脱亦无实体。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解脱 即“抵消”。 出处:心理卷 • 咨询心理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