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结构主义
词条 | 俄国形式主义 |
释义 | 俄国形式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结构主义的早期形式。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苏俄。主要代表有艾亨鲍姆(Borio Eichenbaum)、什克洛夫斯基(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Шкловский, 1893—1984)、雅谷布森等。20世纪30年代,该派别的一些主要学者转到捷克,成立语言学上的布拉格学派,为结构主义语言学三大派别之一。俄国形式主义继承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把它们运用于文学与美学。在语言学与文学批评中强调形式而忽视内容,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等级,与普通的语言根本不同,普通语言指向外界世界,面对听众,沟通信息,而文学语言则以文学形式为中心,排除外向指称。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结构主义 俄国形式主义 俄罗斯美学和文学批评流派。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前夕和整个20年代。代表人物有埃亨鲍姆、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等。这一流派将诗歌语言和实用语言加以区分,认为文学作品属于特殊的语言等级,形式是自主的、自我表达的;关心文学的结构和形式特征,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文学性”,也即形式;提出“陌生化”的概念,认为文学的功能之一是打破普通的语言叙说模式,使日常认知的世界变得陌生,使读者恢复业已失去的那种获得新鲜感受的能力。俄国形式主义对后起的捷克结构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和符号论美学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出处:外国文学卷 • 文学理论 • 流 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