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发展过程
词条 | 解释学 |
释义 | 解释学 解释学 (Hermeneutik) 又译作“阐释学”、“诠释学”。起源于对《圣经》的解释,引申为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施莱尔马赫首先把解释学从单纯对《圣经》的解释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19世纪80年代狄尔泰提出生命体验与历史理解相交融进行阐释的方法。至20世纪,海德格尔试图把近代方法论的解释学转变为本体论的解释学,从而开辟了解释学的现代方向。伽达默尔沿着海德格尔的道路将解释学从方法论发展为本体论,强调理解的历史性、人生存的有限性、主体间性,主张人与历史相交融,对历史的理解是人与历史的交谈和对话,历史的面目会随着当下的人的解释而有所不同。关键在语言,人通过语言去理解,人与历史、人与人通过语言形成的文本打交道,人在解读文本时需要不断重回文本,读出不同的意义来,解读的过程也是创造意义的过程。解释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普遍流行,几乎涉及艺术、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90年代以来,中国也兴起了中国解释学的探讨。 出处:中国文学卷 • 文艺理论 • 文学的发展过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