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Y • yòu • 右
词条 | 右文说 |
释义 | 右文说 右文说(yòu wén shuō) 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宋王子韶(字圣美,山西太原人)研究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餐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见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 出处:语词卷 • Y • yòu • 右 右文说 训诂学学说。认为同一声符的形声字具有相同相似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形符只表示该字的一般事类范围。由于声符大都居于形声字右侧,故称“右文说”。晋代杨泉《物理论》“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之论开创了右文说之先河。以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记载王圣美《字解》的主张:“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王氏之论为右文说正式创立之标志。右文说有正确合理的一面,因为虽然语言创立之初,音和义的结合是偶然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词义的分化,人们往往用相同相近的语音去标志意义、特征相类相似的事物,反映在汉字体系中,往往就是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因此右文说对于探究语源和词的本义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文字仅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声符相同的字所代表的词不一定都同源,声符不相同的字所代表的词不一定不同源。如古代“盧”声之字往往有黑义,“壚”是黑色硬土,“矑”是黑眼珠,“獹”是黑色狗,“鸕”是黑色水鸟,但是同样从“盧”声的“驢”“顱”“蘆”却没有黑色之义,而“玈”字不从“盧”声却与“壚、矑、獹、鸕”同源,有黑义,因此右文说又是有重大缺陷的。参见“音近义通”。 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