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词条 | 言意之辩 |
释义 | 言意之辩 言意之辩 魏晋时关于言与意关系的争论。言,语言;意,思想。有“言不尽意”和“言尽意”两种意见。三国魏荀粲主“言不尽意”,说:“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注引何邵《荀粲传》)认为“象外之意”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王弼亦认为言不能表达本体世界,只有“无言”才能明“本”,强调“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得出“尽意在忘言”结论。西晋欧阳建则主“言尽意”,认为“诚以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辩”(《言尽意论》)。名称、概念用以区分事物,语言用以表达思想,名称、概念随事物而变化,语言随思想而变化,两者为形影关系,语言能充分表达思想。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