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分析哲学
词条 | 言语行为理论 |
释义 |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 英国奥斯丁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语段,而是一定的行为;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言语是见之于行动的,有言则有行。区分了“有所述之言”(以言述事)和“有所为之言”(以言行事)。后又划分出三种言语行为:(1)以言表意行为。如对一个人说“你不要做这件事”。(2)以言行事行为。如劝说或警告对方别做此事。(3)以言取效行为。如听话人在劝说或警告下没有做此事。人们说话就同时完成这三种行为。美国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 1932— )更论证了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并对言语行为进一步作出分析。一般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分析哲学 言语行为理论 指根据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交际行为中的关系来分析话语作用的一种理论,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建立。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语段,而是一定的行为;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言语是见之于行动的,有言则有行。奥斯汀先把言语行为分成“言有所述”(述事话语)和“言有所为”(行事话语)两类,后又划分为三类言语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一切用声音说出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如断定、疑问、命令、描写、解释、道歉、感谢、祝贺等;言后行为指在听话者身上产生的效果。每一个话语都可以从这三个阶段去考察,而且只有全部完成这三个阶段的言语行为,才是有效的言语行为。以后奥氏的学生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John Searle,1932— )更论证了使用语言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有意图的行为,并对言外行为进一步作出分析。一般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语用学的核心理论。 出处:语言学卷 • 语义学 语用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