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词条 | 叶適 |
释义 | 叶適 叶適(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历仕三朝,官至吏部侍郎。反对“和议”,在韩侂胄伐金失利时,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防颇力。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哲学上与朱熹、陆九渊形成鼎足对立,为永嘉学派之代表人物。散文议论风发,自成一家,尤长于碑版及论说之作。论诗尊晚唐,推崇贾岛、姚合,于“永嘉四灵”颇提携奖诱。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宋辽金作家 叶適(1150—1223) 南宋哲学家。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官至吏部侍郎。反对和议,坚决抗金。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防颇力。讲究事功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习学记言》),反对“重本(农业)抑末(工商)”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已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空谈心性。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妄。主张教育须充分发展人之“天质”,使成专擅一事的有用之才。主张学校教育内容宜以重实有用为原则,当包括经、史及诸子百家。要求无论是读书、为文还是立志、笃行,都应以经世致用为准则。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散文议论风发,自成一家。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叶適(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的代表。字正则,又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官至吏部侍郎。讲究“功利之学”。指出“理财与聚敛异”,“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对重本抑末提出异议,指出“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在财富分配上,反对用抑兼并办法解决社会矛盾,强调富人的社会作用。斥责蔡京“行钞法”是“诱赚商旅,以盗贼之道利其财”。著有《习学纪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叶適(1150—1223) 南宋哲学家。字正则。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学者称水心先生。官至吏部侍郎。反对当时“和议”,在权臣韩侂胄(1152—1207)伐金战败时,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卫江防颇力。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习学记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妄。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散文议论风发,自成一家。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